10根探水桿倚在墻角,5000余條編織袋和40根浪樁整齊碼放在地面上,鐵架上備著救生衣、手電、鐵鍬、小旗……江西瑞昌市碼頭鎮長江梁公堤防汛物資室里,巡堤查險人員正清點物資,準備前往重點堤段巡查。
“通過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我們查清了長江瑞昌段堤壩上有30根穿江管道。”碼頭鎮鎮長袁志鋒說,測繪出管道高程為防止汛期江水倒灌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出水點位在哪里?水位漲到哪里要啟動應急響應?深入分析普查數據成果,得到了答案。“周邊企業也吃下一顆定心丸,不用再擔心因內澇而停產停工。”袁志鋒說。
普查的目的在于應用。2021年以來,國務院普查辦先后印發了加強普查成果應用的指導意見、總體工作方案。“普查就像健康體檢,讓我們能夠對癥下藥,高效治理頑疾。”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普查辦主任鄭國光說,近3年來,各地各部門堅持“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建設、重要發展規劃以及各地各部門實際需求,持續推進普查數據成果應用,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點和行業特色的普查應用成果,取得良好成效。
“我們第一次建立起全面的公路風險數據庫。”交通運輸部公路局一級調研員蔡小秋介紹,公路承災體普查成果豐碩,完成了全國520萬公里全路網調查,取得了公路、橋梁、隧道等設施屬性數據425萬余條,取得全國干線公路高邊坡和自然災害風險數據32萬余條。“目前,數據庫已經落地見效,應用在各省份的風險實時監測、應急資源調度、公路自然災害防控技術標準編制中。”蔡小秋說。
基于普查獲取的房屋建筑調查數據和災害風險屬性信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開展了2022年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推動普查成果在城市運行管理服務、老舊小區改造等方面的應用。自然資源部將普查成果服務于地質災害防治和海洋災害隱患治理,還有部分成果被應用到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
“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預測未來48小時的火險情況。”江西省林業局森林防火處處長沈彩周指著森林防火綜合業務管理平臺大屏說,這一平臺充分融合了可燃物、野外歷史火點等數據,通過森林火險算法模型實現火情預報監測和處置分析。“預測精準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高了。”沈彩周說,他們還依托普查調查數據在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實施無人機巡護,今年以來無人機共報告3起火情,均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處置,確保了“打早、打小、打了”,經濟損失顯著下降。
普查成果不僅服務行業發展需要,還為國家重大需求提供支撐。2020年和2021年,國務院普查辦利用普查調查數據針對極端情境下人口、房屋建筑、道路可能的災害風險及其影響,開展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杭州亞運會所在區域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形成了專題評估報告,在重大賽事、重大活動中發揮了安全保障作用。
普查數據取之于基層,用之于基層。江西瑞昌市桂林街道瑞民家園社區廣場前,藍天救援隊隊員陳寶鋒正為社區居民進行自救培訓。2005年,這里曾發生過一次5.7級地震,造成10余人遇難和經濟損失。如今隨著防災減災措施強化落實,減災能力不斷提升,瑞民家園社區已建設成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為民、便民、利民。”桂林街道社區干部梁薇介紹,通過普查,社區建立起脆弱人群信息庫,發動黨員干部、志愿者對空巢老人、殘疾人、孕婦等983名居民開展結對幫扶,還為每個家庭配備了應急包。針對電動車在樓道內“飛線”充電問題,社區集中安裝了充電樁,降低火災風險隱患的同時也更好保障了社區居民安全。
防災減災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下一步,有關部門還將持續推動普查成果用起來、活起來,切實發揮普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綜合防災減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