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6日,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派出的第一支援外醫療隊自北京出發,輾轉10天后抵達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的賽伊達,開啟了中國向以非洲為重點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醫療衛生援助的歷史篇章。
60年間,一代又一代“中國天使”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推動構建中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偉大實踐,譜寫大愛無疆的人道主義詩篇,架起穿越時空的中非友誼橋梁。
“醫者沒有國界,在哪兒都是救死扶傷”
位于阿爾及爾西南方向460公里的小城賽伊達,地處撒哈拉沙漠邊緣,被稱為“沙漠之門”。據第27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賽伊達分隊隊長雷利榮介紹,沙塵暴來襲時,就算門窗緊閉,一夜過后屋內還是有一層沙塵,“沙塵能有幾毫米厚,可以輕輕松松用手在上面寫字”。
因日照極強,氣候干旱,當地蔬菜品種稀少,醫療隊員想自己種菜,必須經歷“地獄難度”的考驗,“發芽就要一兩個月,剛長出來就被曬死了”。
像賽伊達這樣艱苦的條件,在中國援非醫療隊的各個駐地很常見。
第26批中國援坦桑尼亞醫療隊姆貝亞分隊所在的姆貝亞地處邊境,整個城市沒有一家像樣的超市,就連醬油都需要到距離800公里外的達累斯薩拉姆購買。位于半山腰上的一座民房就是中國醫療隊的駐地,老鼠、跳蚤、蚊子出沒,很多隊員都被跳蚤咬傷,甚至有個別隊員還感染了瘧疾等疾病。
艱苦的條件從未讓中國的醫療隊員們退縮,從踏上征程的那一刻起,“奉獻”就成為他們的人生底色。
在中國援突尼斯醫療隊西迪布茲德分隊所在醫院,因為收入低、工作量太大,當地麻醉醫生都跑掉了,中國醫生彭夕華成了麻醉科唯一的醫生,一個人干起了至少三個人的活:一周上班時長超過72小時,每天要在骨科、中心手術室和婦產科三個不同的手術區來回奔波,三個手術區都會“搶”彭夕華,有一天上午,她竟然接到了37個手術電話。
三門峽市中心醫院醫生仵民憲是河南省援非時間最長、參援國家最多的醫療隊員。從2001年起,他先后奔赴厄立特里亞、贊比亞、埃塞俄比亞,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和磨難,包括4次車禍、12次瘧疾,甚至還有5次艾滋病毒的職業暴露。
“醫者沒有國界,在哪兒都是救死扶傷,在缺醫少藥的地方發揮我的專長,我覺得很有價值,也是我執著的理由。”仵民憲說。
“中國醫生”成專業和可信任代名詞
“喝過尼羅河水的人還會回來的。”曾三次援蘇丹的西安市紅會醫院超聲一室主任武翊綸,用一句當地諺語說起他對蘇丹的深厚感情。包括他的姑父、姐姐、姐夫和他本人在內,武翊綸的大家族有4人、11次、累計21年接力援外,他本人則先后三次前往蘇丹工作了6年。武翊綸說:“參加援外醫療隊,既是家族的傳承,也是自己的使命和義務。”
60年間,一代又一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員前赴后繼,父子接力、夫妻共進、姐妹攜手……將汗水揮灑在非洲大地上,甚至將生命留在這里。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國累計向非洲派遣醫療隊員24314人次。目前共有45支醫療隊在非洲44國的100個工作點工作。
60年間,醫療隊員們用大愛無疆、仁心仁術在非洲大地上樹立起中國形象,“中國醫生”成為專業和可信任的代名詞。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60年間,中國援外醫療隊員累計診治患者2.9億人次,其中大多數都在非洲。此外,援外醫療隊員通過臨床帶教、手術演示、學術交流、健康講座、防疫宣教、遠程指導等多種方式,與42國47家醫院建立對口合作關系,支持22國建立25個重點??浦行?,填補數千項技術空白,培養醫療人員2萬余人次,極大提高了受援國醫療技術水平,在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納米比亞開國總統努喬馬說:納米比亞人民從中國援納醫療隊的奉獻中受益匪淺,醫療隊技術精湛、敬業、勤奮,這是納中兩國友好關系的展示,再次證明中國是納米比亞的朋友……
中國援非醫療工作走過一甲子。60年間,許多中國援非醫療隊員榮獲受援國頒發的國家級勛章或榮譽證書:貝寧三級鍍金騎士勛章、中非復興二級榮譽勛章、赤道幾內亞銀質國家獨立勛章、喀麥隆國家一級騎士勛章、毛里塔尼亞總統騎士勛章……
一枚枚勛章記錄著中國援非醫療隊員們的無私奉獻,凝結著中非牢不可破的友誼。援非醫療隊員們是救死扶傷的天使,也是傳遞友誼的使者,他們在非洲大地上書寫的大愛無疆的感人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