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糧食,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這一次,總書記在河北滄州黃驊,走進旱堿地麥田,考察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
一年多前,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前往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走進鹽堿地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麥、綠肥作物長勢,了解鹽堿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耐鹽堿植物育種和推廣情況。
兩次考察,看的作物雖然不同,但聚焦的都是鹽堿地。
在山東考察時,總書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次在滄州,總書記再次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一番話道出了鹽堿地的重要戰略作用。
2020年12月,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我國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后備資源不足,我對這個問題一直高度重視、反復強調。”
我國有約15億畝鹽堿地,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如果能喚醒這一“沉睡”的后備耕地資源,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時提高土地增量,將顯著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考察黃河三角洲農高區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土地資源是很寶貴的,抗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義的”“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
鹽堿化被稱為土地的“頑疾”,土壤含鹽量太高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這種“特殊耕地”的治理和利用,一直是農業科技工作者攻堅的課題。
在滄州,總書記察看的小麥,有小偃60、滄麥6002、捷麥19等抗旱耐鹽堿的品種。這正是當地農技人員圍繞“種、肥、播、管”等重點環節,實施了30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不斷研發培育出適種宜種的品種。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滄州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了解當地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21年在山東考察時,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前不久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要更加重視藏糧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限制。”
“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在滄州考察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提出具體要求。
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總書記考察農業時,總是要同農民和農技人員深入交流,了解情況,進行指導。這次在滄州,總書記也同中科院農技專家和當地種植戶親切交流。這些科研工作者選育耐鹽堿品種等,播撒科技興農的種子,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正如總書記多次強調的,“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