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田間地頭,一幢幢特色農家小院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稻草制作的人偶、樹枝搭成的房子,充滿創意的藝術作品隨處可見,與田園景色巧妙地融為一體。這里就是位于重慶市璧山區七塘鎮將軍村的蓮花穴藝術院落。
周末接待游客超1000人,五一小長假來打卡的游客更是絡繹不絕。從昔日“空心村”到熱門打卡地,這里藏著怎樣的“密碼”?今(27)日,2023年全國百家重點網絡媒體記者重慶行來到璧山,走進蓮花穴藝術院落一探究竟。
媒體記者在蓮花穴藝術院落采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歐武夷 攝
藝術鄉村喚醒沉睡資源
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咖啡館、小劇場……走進蓮花穴藝術院落,目光所及之處都讓人眼前一亮。
但在3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空心村”——20余名常住人口分散在8棟破爛不堪的土坯房里,許多房子也因常年無人居住而破敗不堪。
如何激活鄉村活力,喚醒“沉睡”的資源?2019年,璧山區與四川美術學院、重慶雕塑學會接洽,希望借助藝術的力量,讓村落重現生機與活力。
至此,是持續一年的摸底調查。專家們根據村民家庭實際情況,分門別類地對其原有房屋、環境進行設計。不僅新建了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還打造了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十大主題核心藝術區,并配套了餐廳、咖啡館、民宿等食宿配套設施。
媒體記者在蓮花穴藝術院落采訪。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歐武夷 攝
2021年初,蓮花穴藝術院落藝術活化項目正式啟動,藝術性的“微更新”,不僅保留了鄉土風貌,也讓破舊的院落煥然一新。
在這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石砌牛圈被改造成了茶室,土坯豬圈建成了西餐廳,穿墻而過的貓、躺在稻田里仰望藍天的飛機、兩棟房屋中間超大號的簸箕……
藝術的“活化”改造不僅吸引了外地、周邊群眾前來觀光游覽,同時也為閑散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村民們的意識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七塘鎮文化宣傳干部佘林川介紹,過去一年,蓮花穴藝術院落接待8萬多人,營收150多萬元,帶動周邊村民100余戶,促進周邊果園、家禽等產業收入800多萬元,為鄉村注入了新活力。
媒體記者在花仙子·萬花園參觀采訪。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歐武夷 攝
“賞花經濟”帶火鄉村游
在距蓮花穴藝術院落十分鐘車程的地方,將軍村的另一個項目——“花仙子·萬花園”也正悄然成形。
花仙子·萬花園項目總占地約300畝,總投資500萬元,將打造成為集游、學、購為一體的璧山最大的花卉景點。游客不僅可以在這里賞花、游玩、水果采摘、露營燒烤,還可以科普研學、購買花卉及種子。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璧山區農業農村委獲悉,目前,花仙子·萬花園一期項目已于1月底試開園,未來園區年接待游客可達10萬人次,農業文創產品銷售預計可達500萬元。
據該區農業農村委負責人介紹,今年6月將迎來首個集中賞花期,屆時300畝“萬花園”將讓游客邂逅一場爛漫的賞花之旅。同時,園區將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營銷模式,進一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悉,“花仙子·萬花園”是璧山“云霧花澗”項目的重要點位之一,建成后將和云霧山櫻桃谷、蓮花穴藝術院落、喜觀昆蟲王國、璧北河親水步道等連成一片。
隨著將軍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喜觀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七塘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花開四季的七塘,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七彩之塘”。
近年來,璧山區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主線,不斷夯實產業之基、挖掘生態之美、鑄就精神之魂、探尋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推動農業農村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文明鄉風守護一縷鄉愁
陽光正好,沿著平整的鄉間小道走進幺灘院子,印有“鄉愁幺灘”的指示牌下是一條虎皮石人行道,房前屋后各色果蔬垂簾而掛,村民們三三兩兩地坐在觀光長廊里拉著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咱們幺灘院子是七塘鎮喜觀村重點打造的‘鄉愁院落’,同時也是2020年度璧山區的‘文明院落’。院里有花、有草、有廣場,出門就是景,茶余飯后走一圈,坐在亭子里聊聊家常簡直太享受了。”村民向林群笑著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從前的爛瓦房變成了乘涼亭,牽?;ㄅ罎M籬笆墻;泥濘小道變成了水泥路,太陽能路燈照進村民心間。“隨著鄉村舊貌換新顏,各類相關文明活動頻頻開展,幺灘院子的村民們環保意識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喜觀村黨總支書記李國洪談到,“文明院落”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院子里31戶人家,家家戶戶堅持每天打掃房前屋后,并自覺保持公共區域的干凈整潔,不少熱心村民還自發參與進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治理宣傳等志愿活動,帶動身邊人從身邊事做起。
黨建引領院落自治,通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建設“家門口”黨員服務體系,實施“兩和兩化”,打造美麗人居環境、共建和諧院落。
幺灘院子美景如織。如今,在中秋、元旦等佳節,院內的“知青”民宿、鄉情館、“三轉一響”等多個熱門打卡點都會迎來大批游客。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能擁有這樣一方庭院,勝過詩和遠方……(記者 張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