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首日,王寶強新片《八角籠中》開分,豆瓣7.6的成績相較處女作《大鬧天竺》整整提升一倍。自上影節點映至今,這部口碑、票房持續走高的作品讓王寶強真正實現了口碑翻盤。
同樣是在上影節,導演韓延的一段發言卻似乎顯得與當下如火如荼的暑期檔有些格格不入——“我們很多創作者信譽破產了,這是值得反思的問題。”在王寶強完成“自我救贖”的同時,行業中似乎也有浮躁的“泡沫”,正試圖吞噬電影人與觀眾之間的信任鏈接。
曾經,創作者們會在影片首映禮上迎來寶貴的第一批觀眾,并利用這次機會充分展現影片細節內容,分享創作的經歷故事;巡回多地、馬不停蹄的路演,是主創和影迷進一步溝通、互動的寶貴平臺,許多票房“黑馬”,都是在這一階段迎來了口碑的首輪爆發;社交媒體輿論場,為大家搭建起輸出觀點的舞臺,從備受業內關注的“評分”機制,到改寫了影視行業玩法的短視頻渠道,其“下沉”影響力更是不言而喻。
但如今,熱度、營銷、噱頭將內容包裹進一個個外表精美包裝繁復的禮物盒,觀眾滿懷期待的打開,卻時常看不到創作者的“真心”。
短視頻“戰場”已被花式宣傳攻陷,往日被大家贊過、哭過、笑過的“離場感”自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哭的比電影里更慘,戲比演員還更多的“官方直拍”;路演還在繼續,但影迷的聲音,似乎比不上博主、段子手玩梗更“出圈”;首映禮上,主創們悉數亮相,但“主角”并不是他們,而是場下受邀而來的“圈內好友”,仿佛“xx說電影好看”才是更值得關注的話題。
新媒體時代,這些幫助電影更加擴大聲量的營銷、發行方法并沒有錯,只是它們理應作為好電影加分項,而不是成為爛片的“保護色”。
眼下,更多的創作者逐漸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曾有一位青年導演現場自嘲,每次參加首映自己都會“用客氣的語言褒獎別人的電影”,而這種“惡習”常常讓創作者“很受用”;韓延也在解讀“信譽破產”破產時直言,過去使用的宣傳手段、營銷花招,是將第一撥觀眾‘騙’進來,這也導致他們看完電影很失望、很氣憤,這種事做太多次之后,觀眾便不再信任創作者,“我們不應該責怪觀眾的成長、謹慎、挑剔,而是應該反思,我們是不是在創作上放松了自我。”
讓創作者回歸創作本身。王寶強從“信用破產”到“口碑翻盤”這條路走得艱難,但也證明這是一條能夠走通的路。以真誠的創作對待觀眾,永遠重要,永遠不晚。比起淺表的“虛假繁榮”,真正下沉到市場中收獲的反饋、挑剔、討論才是最真實、最能托舉起一部作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