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島南北狹長、狀如峨眉,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湄洲灣口,是莆田市第二大島。全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0.4公里,環繞著13處總長20公里的金色沙灘和5公里長的海蝕地貌奇觀,分布著各類風景名勝30多處,大小島、嶼、礁30多個,以媽祖文化和濱海風光著稱于世,素有“南國蓬萊”的美稱。
“過去,島上風沙很大,面朝大海的東環路第一排能看到海景的房子沒人要,大家開玩笑稱之為‘海景煩’。刮大風的時候,不僅會吹一嘴沙子,甚至做飯的鍋蓋都會被吹跑。”湄洲島導游、本地居民莊麗英回憶到。曾經的湄洲島,生態脆弱,荒漠化嚴重。當地民諺形容為“只長石頭不長草、海風吹著沙子跑”。這里不僅風沙大,且森林覆蓋率不足10%,樹種只有稀疏的黑松和木麻黃。
1998年3月11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帶隊到湄洲島義務植樹造林,在湄洲島低洼沙地湖石淉,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栽植下了小葉榕、夾竹桃、海棗、芒果、扶桑等數千株樹木。
“那是島上第一次引進這么多樹種。”時任湄洲鎮鎮長唐亞咮回憶說,“以前我們覺得,島上種樹只要防風固沙就夠了,那次植樹造林,讓我們有了建設生態體系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在福建工作期間推動了一系列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并于2000年推動福建率先在全國探索生態省建設。
“湄洲島在生態保護上面臨三大困難:一是海島常年風力較大,土地貧瘠,植物成活率較低;二是海島水源緊缺,植被養護較困難;三是植物品種較為單一,多為適應海島生長抗風能力強的植物品種。”中共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吳海端介紹。自2000年起,湄洲島不斷增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政治自覺,秉持“大種樹,種大樹”的理念,通過持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造林碳匯建設、沿海防護林提升改造、菌草生態治理、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道路綠化景觀提升、村莊及節點綠化等一系列的綠化、花化、彩化項目,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生態答卷——全島綠化覆蓋率從1998年的37%提高到如今的60.66%,11個行政村“綠盈鄉村”“綠滿城鄉·花樣湄洲”全覆蓋,全年空氣優良率近100%。
“除了風沙大,這里還缺水。”莊麗英說。根據莆田市水資源公報,2021年全島水資源總量687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僅59立方米,僅為莆田市人均水平的7.9%,是福建省最嚴重的缺水地區之一。
湖石淉是湄洲島唯一一處天然淡水湖,由于早年周邊居民生活污水長期直排入湖,成了“黑臭湖”。2017 年,湄洲島啟動湖石淉及周邊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工程。通過對污水收集、水質凈化、植物種養等系統治理,曾經污濁的湖石淉,華麗變身為生態濕地公園:湖水清澈,常年不竭,湖光瀲滟,魚游蝦嬉,白鷺群飛,岸綠景美,棧橋相連,風車、水車、涼亭、網紅咖啡館等,點綴其間,逸趣橫生,成為海島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湖石淉是湄洲島水系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我們努力實現水循環利用,累計投資1.8億元完成湖石淉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充分利用污水處理廠每天產生的5000噸左右中水。”吳海端表示,湄洲島正不斷朝著“水系暢通、水體清潔、水質優良、水景美麗、供水保障、防洪安全、機制靈活、管養到位”的目標邁進,努力在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水管理能力現代化方面走在全國海島前列。
湄洲島擁有“媽祖信俗世界遺產地”“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海洋公園”“國家級5A旅游景區”等稱號,發展生態游、文化游等文旅產業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
近年來,湄洲島立足稟賦,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深度融合、協同發展,依托厚重的文化資源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湄洲人家”特色民宿產業。
“夏季剛開業,入住率一直很不錯。”湄嶼佑見民宿負責人林奕飛說,“湄洲島不僅文化底蘊深厚,景色秀麗,而且政策也很吸引人”。湄洲島設立1000萬元文旅產業基金,用于扶持包括民宿等業態在內的文旅產業發展。
今年“五一”假期,湄洲島累計接待旅游人數12.78萬人次,僅5月1日單天游客接待量就達到近5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據統計,湄洲島民宿、餐飲、文創、濱海休閑運動等旅游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目前全島第三產業占比GDP達60%左右。
今天的湄洲島,天更藍、島更綠、灘更凈、水更清、物更豐了。2023年6月,湄洲島榮獲自然資源部頒布的“和美海島”國家級稱號。這是對20多年來湄洲島圍繞“生態美、生活美、生產美”的建設目標、推動海島綠色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奮斗歷程最生動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