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銀河,地上漢水。”發源于陜西漢中、又名漢水的漢江,一路奔涌,成為長江的最大支流。
在漢江的漢中城區段,有一處集漢江度汛、生態修復、休閑觀光等于一體的水利景區——天漢濕地公園。步入園內,綠樹環繞、青草如茵,水在綠中、人在畫中。
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結束返京途中,來到天漢濕地公園,稱贊這里是市民“幸福園”。他強調,生態公園建設要順應自然,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
總書記此前考察的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地區。對于如何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總書記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包括: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
兩地考察,關注生態,“看水”是重要方面。
強化水源地保護
兩個多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漢江,匯納百川,滋養萬物。漢中境內有各類濕地58.9萬畝,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涵養著30%左右的安全水資源。
7月29日,總書記在天漢濕地公園考察時指出,漢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保護好這一區域的濕地資源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天漢濕地公園
天漢濕地公園是中心城區和漢江交界的生態敏感區。十幾年前,這里曾屬城市采砂河段,有著比較嚴重的垃圾污水等問題。
在治理、建設過程中,景區盡量保留漢江河道原生態植物,將河中沙石堆砌成島嶼、洼地做成雨水花園、淺地改造為綴花草坪、灘地開辟成親水溪流、涉水搭建木質棧道、臨溪架設特色棧橋。
通過在消滅黑臭污水的同時注重蓄水留水,加強水源涵養的“柔性治水”等實踐,公園建立了良好的生態系統,成為漢江生態環境保護利用的樣板。降水和地表徑流經過層層截流、過濾和凈化,使水質得到清潔后流入漢江。
如今,天漢濕地公園“坐擁”6.5平方公里自然水域面積、132萬平方米生態濕地,風景秀麗、生態良好。當漢江干流穿過漢中城區時,濕地公園便化身為“生態衛士”。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
今年以來,總書記到廣東看紅樹林保護、在河北聽白洋淀治理匯報、去山西運城看鹽湖風貌、到內蒙古烏梁素海了解水治理……考察足跡里,飽含總書記對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的高度重視,對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深邃思考。
此次到四川,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
在漢中,總書記聚焦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指出要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
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需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治理之道,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烏梁素海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
“最初‘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遵循總書記的系統治理觀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統籌考慮,格局和效果明顯改觀。”展板前,當地負責同志向總書記報告。
“要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在內蒙古考察時,總書記強調,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
一系列重要部署,深刻體現了總書記“堅持系統觀念”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濕地公園成為市民“幸福園”
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在天漢濕地公園,一座座生態島嶼“挺立”江面,鷗鷺成群,蘆葦、銀穗芒隨風輕擺,30種魚類、80多種鳥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近年來,天漢濕地公園為滿足市民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沿江打造23萬平方米的天漢長街,實現了文化旅游、美食娛樂、運動休閑的融合發展。
昔日灘涂地,如今已成為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的“幸福園”。
水與城,是城市發展的一道必答題。和天漢濕地公園一樣,“華北之腎”河北白洋淀也奏響水與城的協奏曲。這與總書記“把脈開方”密不可分。
△白洋淀木棧道
第一次到雄安,總書記就去看了白洋淀:“小時候讀小兵張嘎的故事,就對這里十分神往。”第二次,總書記在雄安的規劃展示中心又問起白洋淀的近況。他說:“當時選址在這,就是考慮要保護白洋淀,而非損害白洋淀。城與淀應該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今年5月,總書記又一次來到雄安,叮囑道:“現在白洋淀生態已經逐步修復了,要格外呵護、格外珍惜,讓白洋淀長久造福新區人民。”
而今,經過大規模系統性生態治理,白洋淀水質已從劣Ⅴ類提升并保持在Ⅲ類標準,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開始在此繁殖育雛。雄安勾畫出“幸福之城”的圖景。
△市民在天漢濕地公園內休閑賞景。
胸懷祖國江河山川,心系民族千秋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考察調研,關注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對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