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應用可能會無處不在,有望在各個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人工智能工程師方龍偉在談到最近引領人工智能發展的ChatGPT時說,原來局限在科幻電影里的人工智能正在走向應用層,為改變人們的生活帶來無限可能。而作為人工智能工程師,他們的工作是為人工智能塑造“智慧”。
當下,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催生出人工智能工程師等就業崗位。所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是指從事與人工智能相關算法、深度學習等多種技術的分析、研究、開發,并對人工智能系統進行設計、優化、運維、管理和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
追蹤前沿科研成果
未來的智能駕駛充滿無限想象,方龍偉相信這是引領未來的科技。自2019年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畢業后,方龍偉就成為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工程師,從事的是車載芯片的開發工作,分析研究智能駕駛領域的人工智能算法,并研究、應用和優化圖像識別、動作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
走進方龍偉的辦公室,“選擇挑戰”“做精彩的事”“用芯創美好”的標語隨處可見。“我的工作是研究、訓練算法模型,測試其性能并解決出現的問題,然后將成熟模型的成果集成到車載芯片上。”方龍偉介紹,將汽車變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需要讓其能夠識別周圍環境和各種交通規則。他的工作是讓智能駕駛更加“聰明”,汽車能自動檢測行人或者交通規則,以此作出“思考”,判斷是走、停,還是轉彎。而芯片就像是汽車用來“思考”的“大腦”,為智能駕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人工智能工程師是偏向研究型的工作崗位,需要時刻追蹤前沿科研成果。在方龍偉看來,人工智能的“智慧大腦”是用人類的智慧不斷“喂養”出來的。“我們平時要看大量前沿的科研論文,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改進、調試算法模型,把先進的科研成果應用到產品上。”
創新驅動技術迭代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迭代發展,催生出許多新場景、新應用,而處于技術創新前沿的人工智能工程師,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
為適應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的特點,方龍偉所在團隊研發的產品會同時推進三個版本:已經在使用的穩定版本,正在搭建的改進版本,以及未來要使用的最前沿版本。“產品線需要成熟穩定的應用,但也得儲備最新的技術,然后不斷迭代發展,這種模式既能緊跟人工智能前沿技術,也能保證產品具有穩定的性能。”方龍偉說。
“行業生態的變化非常快,七八年前的算法現在大多都已經被淘汰,算法變得越來越高級,算力也在快速提升,我們只有通過不停地學習新知識,才能適應技術迭代的節奏。”李龍一佳談起入行8年以來的經歷和感受。他自2015年從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畢業后,就一直從事互聯網算法方面的工作,如今是字節跳動的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
“創新就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人工智能工程師的工作就像是在搭積木,先把遇到的問題解構成幾大模塊,再針對每一個具體模塊尋找解決方案,或是借用前沿技術知識,或是利用現有工具箱組合新方案,最后像搭積木一樣將模塊拼接起來,通過不斷更換、重組、升級,推動技術成熟進步。”李龍一佳說,他們處于技術創新的前沿,遇到的很多難題都是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賴于持續的技術創新。
智能應用照進現實
應用需求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推動人工智能應用落地,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到203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人工智能工程師考慮的是應用場景問題,將對人工智能的想象做成能推向市場的產品,以解決人們的需求。比如,人臉識別以前只是一種圖像識別的算法,在具體應用場景中才成為能夠進行身份識別的工具。”李龍一佳認為,算法其實不過是冷冰冰的數學,重要的是能不能轉化應用。
同樣,在方龍偉看來,人工智能工程師的使命并不在于像科研人員一樣鉆研出高深的算法和模型,而是要將這些算法和前沿技術盡快轉化為產品和服務并推向市場。“這需要具備數學和計算機基礎等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團隊合作和跨領域交流的能力。因為人工智能更注重多領域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大多數任務都需要集思廣益,通過團隊緊密協作完成。”為進一步融通學術研究和產業應用,方龍偉還攻讀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英特爾中國公司聯合舉辦的博士后培養項目。
“不確定性、對未知的探索、每天都在變化的新鮮感……”李龍一佳給出他熱愛這份工作的理由。
“在每天的工作中,你都在面對很多新變化,并不斷探索未知。”李龍一佳說,這是改變未來的事業,每一次探索,都有可能成就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 孫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