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孤注一擲》票房突破30億,繼《消失的她》后,暑期檔第二部影片票房破30億大關,創下中國影史暑期檔新紀錄。
今年暑期檔,現實題材電影表現尤其突出。不僅《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八角籠中》《我經過風暴》《學爸》等多部關注社會熱門話題的電影扎堆涌現。
《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目前分別位居2023年中國電影票房第三、第四,《消失的她》已超35億,《孤注一擲》貓眼和燈塔預測最終累計票房約39億。超22億的《八角籠中》也創下王寶強導演作品最好成績,超越預期。
《學爸》自上映以來,穩坐單日票房第二,上映6天累計票房近3億。8月22日七夕節當日表現突出,以26.5%上座率逆襲奪得第一,超越《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擲》以及《念念相忘》《燃冬》等七夕檔愛情片。
不過,同樣是聚焦社會話題,《學爸》整體票房漲幅不大,目前沒有成為市場黑馬。而《我經過風暴》的票房數據比較落后,迄今上映7天仍未過億。
當現實題材電影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大關鍵詞。為什么《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八角籠中》能達到20億+、30億+票房,《學爸》《我經過風暴》卻無法達到這樣的爆款成績呢?
現實題材類型化更賣座
如果把大眾評分作為口碑高低的判斷依據,目前《學爸》和《我經過風暴》在貓淘豆三個平臺的綜合評分都為8.53分,評價并不低。
《八角籠中》8.7分,《孤注一擲》8.5分,《消失的她》8.37分,排除打分人數的數量差異和各平臺的機構影響等因素,綜合比較可見,《學爸》和《我經過風暴》在大眾評分上沒有與這些票房爆款拉開特別大的差距。因此,兩部影片的口碑無法在當前市場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優勢。
那么具體從創作上來看,《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都有將現實題材類型化的思路,所以商業性更強。
《孤注一擲》采用多視角、多線敘事的手法,全方位展現詐騙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在還原真實的基礎上,通過強化戲劇性,表現詐騙工廠內部的暴力私刑,如撕裂耳朵、刺指甲蓋、打斷腿等,呼應現實中電詐受害者反映的“緬北噶腰子”等經歷的殘暴性,極大滿足了觀眾的窺探欲和好奇心。
其中,潘生的情節線借鑒了越獄片類型,警方奔赴境外破案也有警匪片的類型元素,更滿足愛看警匪動作片、愛看智斗片受眾的觀影快感。
《消失的她》采用懸疑燒腦類型、極致化的戲劇事件、層層反轉的情節去做外殼包裝,在揭開內核真相后,給觀眾的離場感很強,很能激發對“渣男殺妻騙保”的憤怒和批判,掀起對女性互助等女性議題的廣泛討論。
《八角籠中》的表達核心聚焦山區少年的生存困境和向騰輝的個人救贖,在這個現實主義性質的文本里,電影借用體育類型片的框架,將格斗訓練場和比賽現場作為串聯故事的主線,展現賽場上下的血與淚,更具視聽沖擊力。
而《學爸》和《我經過風暴》則并沒有在現實故事的基礎上進行類型化的突圍,所以在商業市場上會比較“吃虧”。
《學爸》細致展現在“幼升小”的過程中,各個家庭陷入的教育困境。不過,在喜劇片類型和現實主義之間,影片沒有找到非常明確的定位。《我經過風暴》作為國內第一部反家暴電影,大膽突破,具有社會意義,影片也嘗試使用懸念結構來講家暴故事,但表現手法不夠成熟,缺乏足夠的張力。
另外,《孤注一擲》結尾,警方成功捉拿詐騙團伙;《消失的她》結尾,遇害女性的閨蜜成功反擊渣男;《八角籠中》結尾,蘇木成功贏得格斗比賽。《學爸》和《我經過風暴》雖然對于“雞娃”和家暴議題都有著相對嚴肅、深入的剖析,或許就是因為少了逆襲敘事的爽感,導致觀眾更不想通過電影加重他們對現實的焦慮。
不以影片質量高低去評判,僅從實際的票房數字去比較,通過類型化創作的現實題材電影,更能贏得廣大觀眾買票支持。
劇情聯動現實的宣發打法至關重要
從創作面拓寬受眾后,電影進入市場后的宣發打法,如何找對話題,抓準觀眾心理,引發觀眾分享傳播,也非常重要。
以《孤注一擲》為例,票房火爆關鍵在于找準了市場定位和賣點。影片選題恰好貼合近期緬北詐騙新聞熱點,宣發重點也主要圍繞境外電信詐騙展開。
“想成功先發瘋!不顧一切向錢沖!”《孤注一擲》在6月底發布“境外詐騙工廠”版預告,短視頻截取片中王傳君魔性洗腦的詐騙團伙口號,對詐騙工廠組織的逼真還原和王傳君傳神的表演,迅速成為抖音爆款。
在此之后,《孤注一擲》迅速調整宣發方向,從主要宣傳主演、真實事件改編等轉向通過影片內容物料,短視頻仿照社會新聞播報形式,放大片中境外詐騙集團的劇情,造成“不像演的”這種既對應現實事件,又有強烈戲劇性、獵奇性的效果,成功觸達下沉市場。
在官抖的前三支超500萬點贊的短視頻中,都是王傳君飾演的詐騙犯反派,有由他介紹的騙術手法,有他“前一秒殺人后一秒拜佛的名場面”,近一半的官抖爆款也是集中在王傳君和他的角色身上。
近年來,境外電信網絡詐騙事件層出不窮,令廣大群眾深惡痛絕,影片以“多一人觀影,少一人受騙”的核心宣傳語發散開,從創作到營銷聯動打通,極大迎合了大眾的反詐情緒和認同感,因此掀起觀影熱潮。
《學爸》同樣選擇圍繞片中家長“雞娃”的教育劇情在營銷上著力發酵,打造了“家長帶娃寫作業崩潰瞬間”“黃渤帶熊孩子學英語,一個單詞讓中年男人徹底崩潰”等過兩百萬點贊的熱門短視頻內容,以及“你能理解雞娃的父母嗎”“看學爸黃渤輔導雞娃血壓飆升”“學爸黃渤演我輔導孩子作業”等熱搜,精準集中目標家長群體的受眾。
《學爸》的教育題材和對中國式雞娃的相關情節通過網絡宣傳,有效找到親子受眾。在七夕當天上座率位居第一,帶著孩子的爸媽比看愛情片的情侶多。
不過從購票畫像來看,對比《孤注一擲》,《學爸》在29歲以下年齡層的受眾占比偏低。或因自身題材不夠具備更廣泛的社會性,宣發內容也受限無新招,導致影片無法沖破更高的票房成績。
而《我經過風暴》前期點映口碑沒有特別突出,從上映首日起排片就不占優勢。雖然女性和家庭暴力有很強的話題性,片方也在宣發上結合電影情節重點突出,但相關熱搜還是集中在主演佟麗婭身上。
官抖目前僅產出4條熱門視頻,基本圍繞片中的法庭戲展開,且微博、抖音熱搜都較少,宣傳層面沒有產出更多有吸睛效果的內容。在受眾性別和年齡方面,年輕女性觀眾是主體人群,沒有吸引到更多男性和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從這個暑期檔可以觀察到,觀眾樂于看到中國電影關注當下社會現實的各類熱門話題。同時,它們的票房表現也證明,憑借類型包裝、話題情緒營銷等手段,電影才能更出圈,更走到市場前面。
當然,不是要通過這些手段贏得票房,才是正確的選擇。
一部現實題材電影從選題角度到宣傳方法,追求的不應該只是熱點、熱搜、爆款,而應該追求更好的品質。只有電影本身創作出好內容,才能與后端的營銷環節相輔相成,當銀幕再現“現實”,才能獲得社會的最大共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