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代罵,罵不贏不要錢”“強勢跟帖,刷屏罵人”……近日,湖南長沙警方依法將在網上發布“代罵”廣告的李某東抓獲歸案。據警方調查,自2022年10月至今,李某東以100元一天的價格幫助客戶在指定社交平臺上對人進行網絡言語辱罵,非法獲利近萬元。
“代罵”行為違反了哪些法律規定?為何有人將此做成了一門“生意”?又該如何治理這一亂象?帶著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你怎么才接電話,你個大傻×”“你是個智障,能聽懂人話不”……電話中傳來罵人聲,不堪入耳,持續了1分多鐘。
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花50元在網上購買的一次“代罵服務”,對方根據記者提供的手機號碼打來電話進行辱罵。之后,將這段辱罵的音頻發送給記者交差。
記者調查發現,當下,“代罵服務”在電商平臺和二手交易平臺大量存在。一些職業“代罵人”在網上通過替換關鍵詞、利用隱晦語、諧音詞等方式躲避平臺監管。
在受訪律師看來,網絡“代罵”無疑屬于網絡暴力的一種形式,相比其他形式的網絡暴力,“代罵”的對象明確、主觀惡意更深、侮辱性更強,對受害者造成的傷害自然更大,也污染了網絡環境,亟待依法整治。
以諧音暗語逃避監管
記者調查發現,在電商平臺以“代罵”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很難找到提供“代罵服務”的商家,但用“幫忙做事”等關鍵詞就能檢索到相關商家,商品詞條和海報中這樣描述:“解憂解氣”“匿名幫忙”“安全保密 專業高效”“不方便的話我替您說”“24小時在線服務”等。
在商品評論中,記者看到,顧客尋找“代罵服務”的理由也是多種多樣,包括情感糾葛、人際沖突甚至是在游戲中產生摩擦等。這類商品的好評率很高,大多為100%,留言往往是“盡職盡責”“罵得痛快”“效率高,出了口惡氣”等。
記者咨詢相關店鋪發現,“代罵服務”的價格與服務提供方式有關,價格不盡相同。一家店鋪向記者發來的一張“代操作價格表”顯示:
短信價格為“3小時20元,1天40元,包月150元,一分鐘60個左右”;電話價格為“2小時30元,1天80元,包月180元,一分鐘3個到6個”;短信加電話套餐價格為“3小時40元,1天90元,包月280元,24小時不停歇”。
據該店鋪客服介紹,其短信和電話代操作是轟炸效果類型,不接受定制內容,電話只要對方接聽就掛斷。商家還向記者特別保證,“購買和聊天記錄及時刪除,不會被查到源頭,電話號碼都是境外的”。同時,商家在與記者溝通時,使用的是第三方交流平臺,在發送完敏感信息幾秒鐘后,立即撤回消息。
另一家店鋪的客服則先詢問記者為何購買“代罵服務”,記者以“情感糾葛”回復后,客服又詢問了被罵人的年齡、職業等細節。在得到記者“就是想出口氣”的要求后,客服稱,“‘代罵服務’價格為50元,直接打通就罵,直到對方掛斷電話,可以錄屏給你”。付款后,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此外,二手交易平臺上也有“代罵服務”。如某二手交易平臺商家提供的服務是“幫忙罵人 對前男友前女友口吐芬芳”——文字版價格為10元罵3分鐘,20元5分鐘,30元10分鐘2個號一起罵,40元20分鐘3個號一起罵,50元半小時5個號一起罵,保證句句不重樣;電話“代罵服務”在文字版基礎上增加5元費用。
“可以選擇是否帶臟話罵人,一般都是帶的,也有客戶要求不帶臟字。”該商家告訴記者。
除了“代罵服務”,在網上還有針對情侶、夫妻感情問題提供“拆分服務”的商家。商家稱提供“一對一”解決方案,咨詢費100元,再根據難度周期定制方案后給出具體費用。據了解,為達到“拆分”目的,其中也不乏“代罵服務”。
性質惡劣屬網暴范疇
警方通報的上述李某東案件,其接單流程和記者調查的商家如出一轍——先在平臺發布“代罵”廣告,留下聯系方式,顧客聯系后,向商家提供目標人物的電話、社交平臺賬號等,商家再去賬號下留言進行辱罵或加對方為好友后進行私信攻擊。
“他罵得特別難聽,毫無事實根據,已經屬于網絡暴力的范疇了。”民警介紹說,李某東接單后,常常對目標人物劈頭蓋臉一頓亂罵,惡意進行人身攻擊,采用粗鄙、惡心的話語侮辱他人。他創建了多個賬號,即使被對方拉黑或平臺封號,也會立即換一個賬號“卷土重來”。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下單“代罵服務”的人和被罵者往往是熟人,這意味著“代罵者”能獲得更多對方的信息。正如李某東案件所顯示的,其“代罵”的范圍包括多個社交平臺,“即使被罵對象將他拉黑,他也會換號或者通過發送手機驗證碼的方式持續不斷地罵人”。
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常莎說,網絡“代罵”屬于網絡暴力的形式之一,且相較其他形式的網絡暴力,“代罵”是受委托人委托而為之,更具備明確的對象及指向性,主觀惡意更深;受利益的驅使,“代罵人”所發表的言論往往更具有攻擊性和侮辱性,對受害者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
“作為網絡暴力的一種,‘代罵’已經成為一些人盈利的商業模式,在‘職業代罵’過程中還會運用一些技巧以達到委托人所期望的效果,可能對受害者造成更大的傷害。”北京嘉維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說。
實際上,“代罵服務”并非新近出現,之前已有平臺進行治理,但為何屢禁不止?
常莎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利益驅動下投入成本低,有需求就有市場,消費需求一旦出現,不良商家就有了可乘之機,動動嘴皮子就能換取不錯的收益。另一方面,違法成本比較小,多次發送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的“代罵”,干擾他人正常生活情節嚴重的,往往只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罰。
“提供網絡‘代罵服務’的商家通過各種方式來規避平臺監管,導致平臺難以及時發現并制止。同時,‘代罵’一般涉及民事侵權,商家的違法成本比較低,且受害人去維權起訴的情況也比較少,所以助長了這一行為。”趙占領說。
或涉嫌多項違法犯罪
“代罵”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根據具體案例情況不同,可能涉嫌多項違法。”常莎分析,“代罵”行為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涉嫌違反民法典,侵害他人名譽權,需承擔侵權責任;侵害他人人格權的,受害人有權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代罵’行為還可能涉嫌違反刑法,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常莎說。
不久前,國家網信辦就《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擬規定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依法依約對實施網絡暴力的人采取警示提醒、限制賬號功能、關閉注銷賬號等處置措施;對首發、多發、組織、煽動發布網絡暴力信息的,采取列入黑名單、禁止重新注冊等處置措施。
對此,有媒體評論指出,在此背景下,對于提供“代罵服務”的賣家,不僅要通過平臺排查、用戶舉報等方式處理其用于“代罵”的賬號,還要防止其換個“馬甲”卷土重來。讓“代罵者”付出應有的代價,才是遏制此類網絡暴力現象的關鍵。
“斬斷‘代罵’灰色產業鏈,首先需要對提供‘代罵服務’平臺進行規制,嚴格規范平臺服務,嚴令禁止‘代罵服務’的出現。”常莎建議,其次需要加大對“代罵服務”的打擊力度,公安機關及網絡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及懲戒力度,起到警示和預防的作用。
趙占領建議,電商平臺加強對網絡“代罵服務”的監管,“發布這樣的信息本身就是違法的,要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更新關鍵詞庫,來屏蔽相關信息,以及加大對于違法商家的處罰力度”。
“通過社交平臺等接單的行為,有的是公開的,有的是非公開的、半公開的,或者點對點的,如在社交群里發布提供網絡‘代罵服務’的違法信息來招攬客戶,相關平臺要加強監管,制止這種違法信息的發布。”趙占領說,還要加強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識的教育,提高網絡文明素養,形成清朗的網絡空間。(記者 趙麗 實習生 李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