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時政要聞

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文脈尋蹤

來源: 央視網  
2023-09-06 20:52:45
分享:

  編者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登古城、訪書院、尋文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探尋中華文明、守護中華文化始終飽含深情、念茲在茲。央視網《聯播+》欄目特別策劃《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系列稿件,與您一起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孔子故里、岳麓書院、三蘇祠……這一次次身體力行無不彰顯出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思考,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他深邃思想的源頭活水。

  道德對于一個國家、社會、民族乃至個人發展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立德問題。2013年11月26日,總書記來到曲阜考察,在同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時,他語重心長地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習近平主席進一步闡述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兩千多年前,先賢孔子以學立身,成為“萬世師表”,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理念,時至今日仍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所蘊含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修齊治平、經世致用”的家國情懷,“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的道德主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的德行修養方法等,不僅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影響了中國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福建廈門舉行。3日晚,細雨中的筼筜書院,清幽古樸,習近平主席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這里進行會晤。會見后,兩國元首共同參觀在筼筜書院內展出的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習近平主席向普京總統介紹閩南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展品的特色,講述生動,如數家珍。普京總統對傳承數百年的中國傳統藝術給予高度贊揚。“筼筜會晤”讓書院登上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的絢麗舞臺,不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外國元首視野,更傾注了習主席對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殷切期許。

  作為廈門首家現代書院,筼筜書院自2009年開院以來,多次舉辦國臺辦重點交流項目“海峽兩岸國學論壇”,以朱子理學、《詩經》《道德經》《易經》等系列經典為主題,匯聚近百位名儒學大師,縱論古今、談經論道。筼筜書院不僅延續了傳統書院育人的功能,還讓國學走在新時代的前列,以啟發創新形式,將國學之美、國學之魅帶到世人身邊。

  習近平總書記深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內涵和底蘊,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千年學府岳麓書院考察。在書院的講堂前,總書記凝望“實事求是”匾額,指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如何實現真理本土化?總書記在今年6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岳麓書院大門有一副集句聯,上聯是“惟楚有材”,源自《左傳》;下聯是“于斯為盛”,出自《論語》,意為楚地人才眾多,而這里(書院)尤為興盛。在岳麓書院的講堂前,懸掛著“實事求是”匾額。近2000年前,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寫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記述古人傳承文化、求索真知的故事。岳麓書院倡導實事求是的精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人物。“心憂天下、百折不撓、敢為人先、兼容并蓄”等湖湘文化精髓世代傳承、經久不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都出自宋代大儒朱熹。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在會上,他談起中華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涌現的一大批思想大家,其中就包括朱熹。2018年6月,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朱熹名言“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詮釋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朱熹園,深刻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繼承發展關系:“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朱熹園內的武夷精舍是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親自創建的書院。他在這所書院里授徒、講學、著述8年,完成了《四書章句集注》的修訂,實現了儒學更新和理學集大成。朱熹倡導“格物致知”“知先行后”,把“理”作為最高哲學范疇,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理學體系,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全面影響。世人緬懷朱熹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尊稱其為“朱子”。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蘇祠考察,一路走一路詢問,了解三蘇生平、主要文學成就和家訓家風,以及三蘇祠歷史沿革、東坡文化研究傳承等。

  總書記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曾經在多個場合引用蘇軾飽含政治智慧的詩文:“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總書記主張,“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西為圭臬”。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蘇祠是三蘇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承地。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三蘇文化蘊含的民本情懷、家風家訓、務實擔當精神、法治智慧、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治國理政理念和思維等具有歷久彌新、回味雋永的中華魅力。

關鍵詞:習近平,中華文化責任編輯:張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