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西藏行采訪團從日喀則市區出發,沿著日喀則機場高速,后經349國道,來到白朗縣日喀則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門口兩個巨大的豐收果蔬籃子讓人像是闖入了一個“果蔬世界”,走進博覽園,一個個,一排排大棚整齊地“列隊”。走進一個大棚,“這個里面種的是黃瓜,黃瓜上面長的須須要摘掉,不然會搶黃瓜的營養。”日喀則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的技術指導員張德全一邊摘掉黃瓜莖上的須,一邊解釋,“我們這里隴椒和白朗西瓜是最暢銷的……”這里有10多種果蔬,每種果蔬所需的溫度、濕度、土壤等環境條件不同,所以我們這邊都是“一棚一品”。
白朗縣位于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年楚河兩岸,是西藏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像日喀則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這樣集“育苗、種植、采摘、銷售”等于一體的果蔬企業,白朗縣一共有5家,除了這樣的企業外,白朗縣巴扎鄉的彭倉村也是依靠蔬菜種植業走上了致富路。不論是企業還是村里的合作社及個人,白朗縣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享有雪域高原“果蔬之香”的美譽,都是在黨中央的關心關懷下,區、市、縣委政府,援藏力量,村民等共同努力下開辟的致富路。
敢闖敢試 開拓蔬菜種植致富路
彭倉村位于349國道沿線,距白朗縣城12公里,距鄉政府2公里,平均海拔3890米,全村轄區面積2.8平方公里。2023年,全村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917畝以上,預計年總產量91萬余斤,推廣青稞一二級種子田345畝,平均畝產780斤,近三年已銷售青稞良種176萬斤,帶動全村47戶387人增收528萬元。彭倉村蔬菜產業發展起源于山東省濟南市援藏干部從內地引進專業蔬菜技術指導員,在巴扎鄉長期蹲點給群眾手把手傳授蔬菜種植技術。截至目前,巴扎鄉彭倉村有合作社及個人的溫室大棚共174座,果蔬種植面積74.34畝,果蔬品種有西瓜、西紅柿、隴椒、黃瓜、羊肚菌、大白菜等10余種,每棚年平均收入1.7萬-2.3萬元,平均每戶有4座大棚,年蔬菜產量達到540噸,為做大做強果蔬產業,村集體創辦了“白朗良心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力促進了生產專業化,提高了村民收入。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5萬元,果蔬產業成為彭倉村的特色支柱產業。
彭倉村從1998年至今,將蔬菜種植業發展得“風生水起”,這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長期關心,離不開山東省濟南市援藏干部的無私支援和奉獻,離不開村民的辛勤努力,也離不開他的堅持。
他,就是彭倉村的老支部書記——邊巴頓珠。1998年以前,彭倉村蔬菜種植只有“土豆、蘿卜、白菜”,吃的也只有這些和主食青稞,時任彭倉村黨支部書記的邊巴頓珠一心希望村民過上富足的生活。
在濟南市援藏干部的幫扶下,1998年,用磚頭砌成的6個溫室大棚,讓彭倉村“新三樣”青椒、西紅柿和黃瓜也加入了種植行列。2000年在濟南市第三批援藏人員的大力支持下,村級新增70座土坯大棚。大棚數量上來了,但是問題也來了,農牧民種植戶技能不足,缺乏蔬菜銷售經驗。缺乏經驗,那就找人來教!通過援藏人員聯系,特邀濟南市農業技術人員承包村級大棚,并吸納村級種植戶作為溫室員工。這樣一來,村民可以學習種植銷售等技能,又解決了村民就業的問題,還提高了村民收入。“2004年,全村70座溫室大棚分配到戶,蔬菜的品種增多,產量逐年遞增,大棚的收入逐漸成為彭倉村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從無到有,從6個大棚發展到現在的174個大棚。如今大家越來越關注飲食健康,對于綠色有機蔬菜也比較喜歡,購買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村民的收入也很可觀。我們村通過種植谷物發展得越來越好,真正從貧困走上了致富路。”滿臉布滿皺紋的邊巴頓珠談起彭倉村蔬菜種植的發展歷程,精神矍鑠、津津樂道。
2011年,通過蔬菜產業的發展彭倉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成為白朗縣第一個“萬元行政村”,也是目前白朗縣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政村。彭倉村的蔬菜產業發展“從不肯種到搶著種、從‘老三樣’到新品種、從貧困村到富裕村”這些變化,得益于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是大家共同奮斗干出來的。即使生活比之前富裕了,彭倉村的村民也不甘于此,繼續朝著康莊大道闊步。
創優創新 打造綠色產品創新路
彭倉村家家戶戶都越來越富裕,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果蔬種植業也吸引了走出村莊去上學的大學生返鄉創業。2018年從西藏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格桑旺姆和姐姐德吉卓瑪一起創辦了卡倉蔬菜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種植果蔬,創辦初期她們姐妹倆有13座溫室大棚,姐姐負責種植,格桑旺姆負責銷售,姐妹倆配合得好,發展得更好。2021年姐妹倆創辦了白朗縣金豐園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同村7戶就業,已經發展到22座溫室大棚,種植品種也增加了隴椒、小西紅柿、西瓜等,共20余種。
“不愁銷路,合作社年收入能達到40余萬元。”格桑旺姆大方地說。合作社發展得好沒有讓姐妹倆驕傲,反而激發了格桑旺姆“做得更好”的斗志。在援藏人員的幫助下,她到山東省濟南市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蔬菜種植技術學習培訓。“我回來之后,就將所學技術教給合作社的村民,而后合作社有10人考了農藝師證,成為種植技術能手,這些能手先后被派遣到各個縣鄉給農民進行蔬菜技術培訓。”格桑旺姆說。
在被問及今后有什么打算時,格桑旺姆侃侃而談:“我們還和山東省農科院合作了一些新品種引進的項目。在白朗縣城我們有一家蔬菜銷售店,未來打算擴大經營規模,準備再增加一家銷售店。”格桑旺姆在蔬菜種植業上和老書記有著一樣的堅持,也堅持著發展不能止步于此,要在創優創新上下功夫,瞄準市場需求。當年彭倉村在合適的時候抓住了綠色有機果蔬發展的機會,現在又將打開蔬菜種植業創新發展的大門。
抓住時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好好利用資源,2021年山東省濟南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管理組在彭倉村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總投資2280余萬元,建設了新時代幸福廣場、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園;改造水電路,全面實施村容村貌整治;還建設了果蔬冷鏈庫、農資設備庫、糧油加工廠,村民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改變,老書記的愿望實現了,村民過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
越來越好 闊步高原幸福小康路
彭倉村的村民已經從蔬菜“育苗、種植、管理、銷售”等全部能自主完成了,除了蔬菜種植、采摘、零售、批發,還有349國道沿線的“路邊經濟”等方式,他們靠雙手和智慧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在白朗縣日喀則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櫻桃西紅柿的大棚里,一位爸爸帶著女兒來采摘,他們提著綠色印有“白朗蔬菜”的袋子,爸爸耐心地教孩子怎么采摘黃色的西紅柿。“周末沒事就會帶小朋友來這邊采摘果蔬,這次我們來摘小西紅柿,上次摘的茄子,日喀則市區到這很方便,而且這里的果蔬是綠色有機的,比較健康,也很新鮮,最主要是小朋友也很喜歡來這里。”一位日喀則市區來采摘的市民說。
一輛輛汽車穿梭在349國道上,路邊的阿佳在傘棚下織著毛線,時不時有停留的車,她便放下手中的織針,站起身來,給走過來的游客介紹自家種的白朗西瓜和小西紅柿……“嘗一下,西瓜甜。”阿佳遞給前來詢問的游客一塊西瓜……望著買了西瓜的游客開車走,阿佳喝口水,繼續拿起織針,她織出的是越來越好的生活。偶爾走在349國道沿線的還有背著塑料筐,剛去巴扎鄉或者日喀則市區賣完瓜果蔬菜的村民,跟路邊阿佳幾句簡單問候,背著空筐,往家的方向走去。他們走過冬天入夜給大棚蓋被子的路,走過夏天給大棚開窗通風的路,走過了艱辛,流下了汗水,昂首闊步走上了高原幸福的小康路。
2021年彭倉村被白朗縣列為首批鄉村振興示范點。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彭倉村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為主線,在做好“白朗蔬菜”品牌上下功夫,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果蔬,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已成為農業生產的發力方向,彭倉村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