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題: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育高質量發展一線故事
新華社記者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及教育工作者,勉勵全國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
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傾聽來自教育高質量發展一線的故事。
一次次向偏遠山村“逆行”
“我馬上要從城區學校回村小教書了。”
新學期開始,當和楊明聊起新的工作計劃時,他的回答十分堅定。
25歲時被一則愛心支教的新聞報道所打動,楊明放棄沿海地區高薪工作,志愿到烏蒙山區支教,在黔西市的偏遠山村小學一待就是11年。如今,在位于黔西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配套的錦繡學校任教不到3年,他又即將回到鄉村小學。
2009年,剛踏上貴州的志愿支教路,楊明就選擇了黔西市最偏遠的金碧鎮楊家店村瓦廠小學。
那天,沿著崎嶇的山路,楊明搭乘摩托車來到小學門口。眼前,一棟破舊的教學樓就是學校的全部。學校所在地缺水嚴重,且交通不便,楊明要自己挑水做飯,外出、家訪全靠走路。
那一年,他重點走訪了20多戶偏遠貧困家庭,有時候因為路程太遠不得不寄宿在農戶家。
一年時光轉瞬即逝,同批人相繼離開,楊明卻選擇留下來。“看著孩子們在讀書中追尋夢想,我堅定要當好一名鄉村教師。”楊明說。
得知更偏遠的觀音洞鎮景山小學缺教師時,楊明果斷選擇去那里教書。
這是一所位于半山腰的鄉村小學,有100多名學生。楊明不僅要備課、上課、家訪,還要安裝水管、修補屋頂,維護學校老化設施。
學校留守兒童較多,輟學率也比較高。楊明和孩子們談心、交朋友。耐心的引導和關心讓孩子們感受到溫暖,也更懂得學習。
從志愿支教到特崗留任,這期間,他有很多機會離開鄉村,但卻一次次選擇留下。
“其實在哪里工作都很有意義,但對我而言,這里的鄉村小學更需要老師。”楊明說。
采訪楊明時,他反復念叨三個字——被需要。
這些年,楊明始終割舍不下鄉村教育和那里的孩子。他說:“我就是想讓孩子們相信讀書的力量,不斷追求自己的夢想。”
一個擁有理想信念的教師,才能在孩子心中播下夢想的種子。他們遵循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心無旁騖地實現教書育人的理想。
這份純粹的信念,支持著千千萬萬像楊明一樣的教師,不斷把青春鐫刻在鄉村教育事業發展征程上。
三代園丁共育桃李
“我家三代從教,父親是老師,我是老師,子女也是老師。”學術團體負責人、科研人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眾多身份中,唯有教師,最令張瑞甫自豪。
張瑞甫是山東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屆大學生,他畢業留校任教至今,一直活躍在教學科研一線。
“當年受父親影響,我報考了師范專業。”張瑞甫說。
在兒子張乾坤看來,爺爺和父親的言傳身教時刻陪伴著他。張乾坤回憶:“小時候,經常有學生到家里請教我父親,大家邊包餃子邊聊天,客廳成了第二講堂。”熱鬧場景潛移默化影響著張乾坤和姐姐,兩人畢業后也當了老師。
讓張瑞甫欣慰的是,學生學業有進步、事業結碩果。
有位學生因家里老人生病經濟拮據,想放棄學業。張瑞甫知道后,把自己的工資捐出來,還到處奔走幫他籌錢,并開導他:“大學是學習的大好時光,一定要珍惜。”幾經溝通,這名學生安下心來學習,并順利完成學業。“您對我是亦師亦父……”看到學生來信中的感言,張瑞甫眼眶濕潤了。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階段,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張瑞甫的學生遍布全國,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
“每當聽到學生們一句句‘張老師好’,我就特別有成就感。”張瑞甫感慨道。
“我們家族現在有50多位老師。”張瑞甫驕傲地說。
采訪時,我一直想探究,到底是什么力量,能使這份教書育人的事業薪火相傳?
年輕時的張瑞甫曾問過父親如何擇業,父親說:“當教師吧,這是個高尚的職業。”
崇德向善、尊師重教、立德樹人,這是張瑞甫家追求的光榮事業。
擁有源源不斷的好老師,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依靠、未來依托。“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更多教育工作者正擔當起建設教育強國的職責使命。
讓編程語言“活”起來
高克寧的課生動有趣,即使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也能聽得懂。
在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序設計基礎(C語言)教授高克寧的課常常座無虛席。
從教24年,高克寧遇到過很多對C語言課程“頭疼”的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但她善于應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術,教授學科知識。
她說:“就像記英語單詞一樣,背單詞很枯燥,但場景記憶就會非常容易。我把C語言和應用場景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利于學生完成程序設計。”
課堂上,高克寧設計各種能吸引學生的應用場景,“如何用代碼設計表白的心?”“共享單車的分段計費有哪些程序思維?”“如何識別不同的汽車牌照?”
她與幾位老師曾建起C語言課程在線學習網站,用講義、代碼資源、交互式動畫課件,讓編程語言“活”起來。
高克寧帶領團隊開發的編程訓練系統,讓學生自己編題“守擂”,別的同學來“攻擂”,極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老師帶著我們準備推出印有二維碼的教材,掃碼就能看到課件,實現傳統紙質教材和互聯網資源深度結合。”同事趙長寬說。
高克寧說:“扎實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承擔著新時代理工科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我要應用前沿技術,讓學生從計算機科學的視角思考本專業的問題。”
讓高克寧聊聊自己,她一時語塞。面對3項國家級教學獎勵、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她說:“我不過是一名普通的老師,我只是熱愛我的事業。”
像高克寧這樣的一線教師,他們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深刻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
強教必先強師。高克寧們不斷更新前沿知識。他們取得的成就,靠的從不是運氣,而是扎實學識賦予的底氣。
用心靈感受世界
視力突然從0.2下降到0.04,鄺敏慧也曾崩潰過。
22年前,32歲的鄺敏慧不得不離開工作了14年的普通學校教師崗位,在同是特教教師的父母建議下,她投身特殊教育,來到專門從事視障學生教育的廣東省廣州市啟明學校。
“我的眼睛跟你們一樣,都缺少光彩。雖然看不見,但我們可以用心靈感受世界。”剛到學校,鄺敏慧用這句話勉勵學生,也勉勵自己。
憑著對教育的熱愛,鄺敏慧僅用2個月就掌握盲文,迅速投入到教學中。
視障孩子對語言的理解需要更多輔助手段。“必須尊重視障孩子的學習規律,沉下心,慢下來。”鄺敏慧定下目標——用“愛”探索更適合視障孩子的教學方法。
在學《烏鴉喝水》時,為幫孩子們理解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鄺敏慧讓學生把手指放進水杯,然后一塊塊放石頭。“原來水只到指尖,現在到了手指中間,最后到了手指根部,這個過程就叫‘漸漸’。水位升高了,烏鴉就喝到水了。”她手把手引導每個孩子去觸摸。
學校里約四分之一的孩子合并了多重障礙,需要老師用微笑、撫摸、擁抱去接納、去化解。
小芬是個孤兒,有嚴重情緒障礙,常常吵鬧、掀桌子。鄺敏慧想法子接近她、安慰她,甚至扮演母親的角色,幫她度過了青春期女孩子的特殊階段。
有次,鄺敏慧給一個視障合并孤獨癥的孩子做個別化教學,孩子一進門就緊緊摟住她的脖子。“我越想放他下來,他就摟得越緊,我索性抱住他,慢慢搖著給他唱歌。”孩子終于平靜下來。
鄺敏慧教過的不少孩子考上大專院校、走上工作崗位、擁有美滿家庭……她的愛和鼓勵讓孩子們懂得,六點盲文一樣可以譜寫精彩人生。
時隔11年再次采訪鄺敏慧,她臉上的笑容更多了。
“還記得你跟我一起去家訪的權權嗎?他已經考上大學啦”“全盲且輕度自閉的彬彬,前年也考上了星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小芬打電話說她已經當媽媽了”……自豪地說起自己的學生時,鄺敏慧既欣慰,又哽咽。
與特教老師朝夕相處的,是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殘疾甚至是多重殘疾的孩子。正是因為老師們的愛和付出,越來越多的殘障孩子才能夠去追求他們的夢想,實現屬于他們的美好人生。(記者王念、楊文、駱飛、王瑩、鄭天虹、劉藝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