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著噴槍,一手拿著陶瓷片,一名文物修復師正在進行陶瓷修復……近些年,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播出,原本屬于冷門職業的文物修復師進入大眾視野。2021年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共同頒布《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文物修復師作為新職業備受關注。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基因血脈,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流的文物保護需要一流的人才,然而過去一段時間,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滯后于行業需求,影響到文物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廣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推動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我國文物保護修復人才隊伍建設取得較大成就。
我國擁有豐富而寶貴的文物資源,需要精心保護傳承,文物保護修復人才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文物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加強支持,推動形成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結構優的文物保護修復人才隊伍。
一方面,各地相關部門要加強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規劃布局,創新思路、協同推進,為相關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當下,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培養大體有兩種方式,一是傳統的學徒制,通過“師帶徒”機制培養相關人才,但培養周期長、方式單一。二是高校教育,國內不少院校開設了文物修復專業,但目前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仍存在不匹配的情況。
為此,文博、文保等單位在沿襲傳統“師帶徒”技藝傳承模式下,可拓寬思路,采取專業培訓、大賽歷練、項目培養等多種方式培養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在高校教育方面,由于文物保護修復涉及多學科知識,應鼓勵更多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相關專業,適度擴大招生規模,創新培養方式,在文物保護修復領域培養更多高水平專業人才。
另一方面,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自身要發揚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潛心鉆研,加快成長。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22年文博系統18萬多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僅5.5萬余人,具備精湛修復技藝與知識水平的文物修復師更為稀缺。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的技藝技能不僅關系到文物安全,也影響著文物保護項目的質量和水平。文物修復涉及冶煉、鍛造、雕刻、模具、美術等諸多領域,其要求不僅僅是修復,更追求還原歷史,延續文物背后的文化藝術內涵。這對文物保護修復人員提出了很高要求,既要有純熟的技藝,也要掌握多學科專業知識。因而,相關人員要通過專業培訓、高校深造、“師承制”等形式,學習考古、生物、化學、藝術等多學科知識,增強實踐操作技能,將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轉化為不怕吃苦、潛心鉆研的情懷,用心用力用情磨煉好技藝。
保護修復賦予文物新生,也傳承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大有可為。隨著文物技能人才培養政策和制度的進一步落實,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投身文物保護和修復,成長為嚴謹細致的工匠,推動傳統工藝薪火相傳。(作者 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