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紅其拉甫海關全體關員回信,稱贊他們“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扎根雪域邊疆的國門一線”,“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勉勵他們“筑牢國門安全屏障”,“當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國門衛士”。
紅其拉甫海關地處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帕米爾高原,所在口岸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海關監管口岸,也是我國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陸路通道。
這里自然環境惡劣——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區的50%,氣溫最低-40℃以下,全年無霜期僅82天。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戰略位置,造就了多支勇擔守衛國門安全重任的隊伍,紅其拉甫海關就是其中一支。
在紅其拉甫海關大門口的石碑上,鐫刻著紅其拉甫海關關歌《我們守衛在紅其拉甫》:“建關的帳篷扎在茫茫雪谷,高寒缺氧何所懼,生命禁區青春永駐……為了國門堅如鐵,爬冰臥雪咱心里不覺苦。”
循著歌詞的講述,讓我們走進紅其拉甫海關的歷史,探尋一代代紅其拉甫海關人接力鑄就的“紅其拉甫海關精神”。
著名的“帳篷海關”
紅其拉甫早期的“帳篷海關”。
漫長歲月里,紅其拉甫一直是帕米爾高原上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的主干道。這里“萬山堆積雪,積雪壓萬山”,它是塔吉克語中“血染的通道”,是不適宜人類生存居住的地區。
新中國成立后,紅其拉甫口岸曾處于半封閉狀態。1969年,中國與巴基斯坦開始進行邊境易貨貿易。喀什海關派駐“明鐵蓋工作組”籌建紅其拉甫海關,監管中巴邊貿和旅客進出境。
當時,紅其拉甫海關第一任關長劉敬華帶著“一頂帳篷七個人,三頭牦牛一口鍋”,在帕米爾雪峰下扎下了營盤,這就是著名的“帳篷海關”。紅其拉甫建關之路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拉開序幕。
考驗,一個都不少
20世紀80年代,紅其拉甫海關用過的高壓鍋。
在紅其拉甫工作,要闖過生理、生活、精神三道“鬼門關”。
中國海關博物館收藏著一只爆炸多次、傷痕累累的高壓鍋,它滿身的傷痕記錄著紅其拉甫建關之初那段艱苦的歲月。
帕米爾高原氣壓低,水燒到70℃就開了,只有高壓鍋才能煮熟面條。紅其拉甫海關一位關員回憶,有一天,他剛推開房門,就聽到“砰”的爆炸聲,原來是掛面煮開后堵住了排氣閥,高壓鍋爆炸了。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很多次,有一次鍋蓋被炸飛,把窗戶都砸出了個大洞。
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比,精神生活上的寂寞和孤獨對人的煎熬更為殘酷。
紅其拉甫海關老一輩關員常說:“在紅其拉甫,忍不住寂寞,就別想待下去。”90年代以前的紅其拉甫海關幾乎處在與世隔絕的狀態:沒有電,聽不到廣播,看不上電視,無法接收外界信息。工作之余的口岸猶如一座荒涼的孤島,面對死寂的群山,他們只有靠聊天緩解寂寞。
代代相傳的“紅其拉甫海關精神”
自建關以來,紅其拉甫海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艱苦奮斗精神,不僅成為關員們戰勝困難的“傳家寶”,更成為一代代海關人薪火相傳的紅色血脈。
2005年6月3日,紅其拉甫海關被國務院授予“艱苦奮斗模范海關”榮譽稱號。今年紅其拉甫海關被評為全國海關系統先進集體。
國門無言,雪山見證。一代代紅其拉甫海關人堅守雪域高原、戈壁風口,抗缺氧、戰嚴寒,以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精神的勇氣和毅力,忠誠履職,艱苦奮斗,用生命書寫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
紅其拉甫海關人中,涌現出諸多典型: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敬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十佳女職工米里干·艾海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海關先進工作者克依納木·依馬來提夏,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卡斯木·阿西木,世界海關組織緝毒先進工作者甫拉提·依蓋木拜爾地……
2023年8月29日,準備前往巴基斯坦探親的跨國夫婦鄭銀果、索娜帶著女兒辦理通關手續。
天際雄關,巍巍國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海關擔負著守國門、促發展的職責使命,做好海關工作意義重大。他寄語新時代的海關人,要“胸懷‘國之大者’,弘揚海關隊伍的優良作風,提高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筑牢國門安全屏障,助推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