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盡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加快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等方面先試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2019年,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
站在新的起點上,上海自貿區將繼續發揮制度創新“頭雁”效應,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開放;強化創新引領,加快培育具有更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更好發揮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示范引領作用。
從投資貿易領域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金融領域的自由貿易賬戶,到政府職能轉變領域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一業一證”改革,國家層面復制推廣的302項制度創新成果中,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的事項占比近50%。
把“試驗田”建成“高產田”,上海自貿區從企業痛點、行業堵點、監管難點出發,推動制度創新與優勢特色產業更好結合,在創新鏈前沿、價值鏈高端、產業鏈關鍵發力,打造出多個在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建立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開設全國第一批自由貿易賬戶,設立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醫院、第一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企業……掛牌十年來,上海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誕生了若干個“全國第一”,在制造業、金融業等數十個開放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
2023年9月,中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迎來運行十周年。
十年前,上海自貿區在東海之濱初試啼聲,引來世界關注。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自由貿易賬戶、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一批批制度創新成果從這里走向全國。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4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盡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加快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等方面先試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2019年,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2023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提出率先在上海、廣東等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統籌開放和安全,構建與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
一粒良種,可以播撒希望;一株新苗,可以長成大樹。運行十年,上海自貿區枝繁葉茂:至2022年底,累計新設企業8.4萬戶,是前20年同一區域的2.35倍。累計新設外資項目逾1.4萬個,累計實到外資586億美元,相當于每分鐘就有逾一萬美元的實到外資“到賬”。全國范圍內,已設立21個自貿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覆蓋51個城市和海南島全島,向全國復制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高水平改革開放新格局。
如今,上海自貿區已經成為深化改革的試驗田、制度型開放的先行者、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站在新的起點上,上海自貿區將繼續發揮制度創新“頭雁”效應,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開放;強化創新引領,加快培育具有更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更好發揮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示范引領作用。
空中遠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陸家嘴片區(2023年3月3日攝) 方喆攝/本刊
推動“苗圃變森林”,為國家試制度
自貿區是國家的試驗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優惠政策的洼地;是種苗圃,不是栽盆景。在上海自貿區走訪,不少基層干部、經營主體表示,自貿區運行十年來,這三句話貫穿始終。
為國家試制度,深深鐫刻在自貿區的成長基因里。
——從投資貿易到政府改革,302項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近半數源自上海或同步先行先試。
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是上海自貿區成立后推出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從正面清單管理模式到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改革。”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一直關注自貿區改革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湧表示,負面清單蘊含的“法無禁止皆可為”理念,有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近年來,由上海自貿區首創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逐年變短。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自貿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經過7次縮減,條目由最初的190項縮減到現在的27項,制造業條目已經歸零,服務業開放持續擴大。從投資貿易領域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金融領域的自由貿易賬戶,到政府職能轉變領域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一業一證”改革,國家層面復制推廣的302項制度創新成果中,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的事項占比近50%。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朱芝松表示,上海自貿區及臨港新片區的制度創新成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二是堅持要素市場化改革方向,增強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三是加強政府自身改革,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四是聚焦產業發展所需創新制度供給,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美安康質量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是上海自貿區掛牌后的第一家外商檢測認證機構。“2013年以前我在美國工作,那時就有一個夢想,要利用先進的檢測認證技術,服務國內消費者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美安康執行總裁斯榕回憶。2014年上海自貿區推出第二批擴大開放31條措施,正式放開了外資認證機構的準入,原先需要2個月的核準周期縮短為2周的備案周期,美安康僅用半個月就拿到了營業執照,目前已在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區域落地經營。
——從“一枝獨秀”到“你追我趕”,催動全國范圍開放“雁陣”。
十年間,我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布局逐步完善,先后6輪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21個自貿區,涉及21個省份的51個城市和海南島全島,共計67個片區。由上海“一個點”到東部“一條線”再到全國“一個面”,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高水平改革開放新格局。
上海自貿區屢屢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在國內率先推出一線“先進區、后報關”、區間“自行運輸”、二線“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海關監管制度創新。建成運營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服務企業數超過60萬家,支撐全國超1/4貨物貿易量的數據處理。
“自貿區改革推動各地加快形成爭先恐后抓開放的‘錦標賽’氛圍。”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說。
——從“物理擴區”到“功能擴區”,打造特殊經濟功能高地。
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是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央交給上海新的三項重大任務之一。今年8月,臨港新片區設立滿四周年。落實中央要求,臨港新片區初步形成了以貿易自由、投資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信息快捷聯通“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體系。
“與2015年上海自貿區從外高橋擴展到陸家嘴、張江等區域不同,增設臨港新片區,不僅是物理面積的擴大,更是一次功能擴區,目標就是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孫元欣說。
除塵、外觀修復、深度清潔……在臨港新片區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的上海璞擎電子公司生產車間內,經過一系列操作,一批來自境外的舊電腦完成綠色再制造,貼上“再制造”產品標簽,不久后就會運回進口地,售價僅為新機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我們落戶之前,洋山特殊綜保區還沒有這樣的業態。”璞擎電子總經理王文熹說。為企業開展新業務提供保障,臨港新片區依托一體化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對入境貨物實行精準監管。以璞擎電子的綠色再制造業務為例,每臺舊電腦每個配件的序列號都可以在平臺查詢到,這種“顆粒度”極小的監管方式,確保產品“從哪兒來,回哪兒去”。
統計顯示,四年來臨港新片區主要經濟指標逆勢上揚,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2%,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7.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9.9%。
精耕創新“高產田”,為發展添動能
自貿區是改革“試驗田”,也是發展“高產田”。制度創新加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為區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在上海自貿區帶動下,浦東新區202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逾1.3萬億元,分別是2013年的2.5倍和1.5倍;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32家、外資研發中心突破250家,均占上海全市近一半比重。
——吸引中外人才,激活第一資源。
“十多年前,外國人如果想在中國從事證券行業,需要‘入鄉隨俗’報考中國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難住了不少國際金融人才。如今,浦東建立了國際金融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制度,為吸引國際人才創造了條件。”談到自貿區改革,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樸學謙講到了這樣一個變化。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上海自貿區在國內率先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國際人才引進政策。早在2017年,浦東新區就成立海外人才局,頒出全國首張由自貿區管委會推薦申辦的永久居留身份證(俗稱中國綠卡)。如今,外籍高層次人才永居推薦“直通車”制度已覆蓋浦東新區全域。同時,設立國際人才港,開設外國人來華工作和居留審批“單一窗口”,實現兩證并聯辦理。發布境外職(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清單內項目持證人員境外從業經歷視同境內從業經歷。
包括上海自貿區在內,當前浦東新區人才總量達到170余萬,重點產業國際化人才占比超過4%。
“找尋宇宙中極大和極小間的關聯,揭示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規律”——位于張江科學城、聚焦基礎研究的李政道研究所,清晰感受到上海自貿區對中外人才的吸引力。截至2022年底,李政道研究所已匯聚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全職科研人員80人,全職學者全部有海外一流機構留學或科研經歷,國際學者占比近40%。
——面向前沿領域,打造產業集群。
位于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的星弈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在星弈昂的細胞建庫間、分化擴增間里,隨處可見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從人員招聘、辦公室裝修、實驗室建設到將研發產品推進至動物實驗階段,星弈昂只花了短短兩年時間,創造了生物科技領域的“自貿區速度”。
星弈昂從事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是生物醫藥產業的前沿領域。除了標準化的廠房、良好的產業生態,大膽闖、大膽試的自主改革舉措更是吸引星弈昂創始人王立群在自貿區創業的重要因素。
2022年11月,《浦東新區促進細胞和基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正式對外發布。同時,浦東還推出了醫產融合創新策源平臺,幫助創新藥打通臨床應用“最后一公里”。“政策供給到位,我們有信心推動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在現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讓更多患者從中受益。”王立群說。
把“試驗田”建成“高產田”,上海自貿區從企業痛點、行業堵點、監管難點出發,推動制度創新與優勢特色產業更好結合,在創新鏈前沿、價值鏈高端、產業鏈關鍵發力,打造出多個在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根據規劃,上海自貿區所在的浦東新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的產業規模今年將提升到7500億元以上。包括特斯拉在內,臨港新片區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年產值已超過2300億元,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版圖上的醒目地標。
——完善法治保障,構建創新生態。
今年7月開幕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度智行、AutoX安途、小馬智行三家企業15輛車獲得浦東新區首批發放的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標志著浦東新區自動駕駛汽車真正迎來“無人化”階段。
第四屆進博會上,一款能根據個性需求調配出上千種唇色的“口紅打印機”智能調色儀成了“爆款”。沒過多久,上海消費者也能在柜臺享受同樣的量身定制化妝品。
從“未來車”駛上“快車道”,到個性化定制引領消費新模式,背后都有法治的保駕護航。全國人大授權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浦東改革創新實踐需要,制定浦東新區法規。目前,上海已先后制定頒布18部浦東新區法規,走出了一條立法引領推動改革創新的新路子。
為科技創新構建良好生態系統,除了完善法治保障,在事關產業發展的關鍵制度供給方面,上海自貿區落子聲聲:
率先開展集成電路監管創新試點,貨物入庫時間較以往壓縮兩個工作日;率先實施醫療器械注冊人和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等制度,上市一類新藥21個;推出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和研發用物品入境便利化試點,實現特定研發用物品高效便捷通關;深化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區內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已超500公里,我國自主研發的東海大橋智能重卡項目開啟“真無人”測試,成為全球最長的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場景……
上海市浦東新區常務副區長楊朝表示,浦東將以自貿區建設十周年為契機,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打造營商環境綜合示范區。
工作人員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總裝車間生產線上作業(2023年5月12日攝) 馬寧攝/本刊
加大風險壓力測試力度,為開放探新路
建立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設立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醫院、第一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企業……掛牌十年來,上海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誕生了若干個“全國第一”,在制造業、金融業等數十個開放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這是上海自貿區一以貫之的路徑。
——不斷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自由貿易賬戶,是上海自貿區的一大制度創新。十年來,上海自貿區內的金融機構累計開設14.4萬個自由貿易賬戶,辦理跨境結算折合人民幣142萬億元,為企業開展全球化運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4月,我們有一個較為緊張的購船需求,需要在五一節前完成付款。如果無法及時付款,需要承擔每天2萬美元的違約金。依托浦發銀行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我們僅用3天就完成了資金換匯、付款。”談起當時的情形,位于浦東的一家航運公司財務負責人記憶猶新。
浦發銀行聯洋支行行長劉凱說,依托自貿區的金融改革,浦發銀行協助航運企業申請了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打通了企業跨境資金調撥瓶頸。得益于自貿區的跨境結算便利化服務,企業的購船計劃得到了充分資金保障,境外業務得以快速發展。
自由貿易賬戶是一個縮影。聚焦資本、數據、技術等要素的跨境流動,上海自貿區先后推出我國首個面向國際的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黃金國際板,累計招募國際會員99家,累計成交金額23.35萬億元;設立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交易我國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原油期貨,“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上海價格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位于上海自貿區內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后推出“滬港通”“滬倫通”等,開通中日ETF互通,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取得重要進展,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不斷增強。
——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開放舉措形成聯動。
已經連續兩屆亮相進博會的“文物藝術品板塊”,今年將繼續出現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消費品展區。近日,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這一消息。
據介紹,本屆進博會“文物藝術品板塊”依然亮點紛呈:展區面積逾3000平方米,為歷年之最;新增藝術展商9家,國際知名頂尖畫廊——佩斯畫廊和厲蔚閣畫廊位列其中;世界三大拍賣行佳士得、蘇富比、富藝斯將三度同臺亮相。
文物藝術品保稅展示交易、進博會五件免稅、海關遠程查驗……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翼說,依托自貿區的諸多制度創新,海外文物藝術品在保稅區走通了通關、進境、展示、交易、代理、免稅、交割、結算等一整套流程。2022年從這里進出境的文物藝術品達6320件(套),總貨值約110億元人民幣。上海自貿區已成為國內文物藝術品交易的功能高地。
與此同時,上海自貿區持續強化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功能,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檢驗檢測結果采信與認證機構互認,上海自貿區“一帶一路”技術交流國際合作中心中東分中心、東南亞分中心、東亞分中心相繼揭牌,上海自貿試驗區國別(地區)中心涵蓋14個國家和地區,充分發揮進博會溢出效應,擴大優質商品進口。
——全面對接CPTPP和DEPA,提升國際規則銜接能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崔衛杰認為,上海自貿區建設的十年,是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十年,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原創性實踐。不論是在開放模式上,還是在推進方式和具體成效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背景下,通過自主開放為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面向未來,自貿區戰略將繼續提升。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一個關鍵就是著力提升國際規則銜接能力。未來,上海自貿區將全面對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聚焦貿易自由便利、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數據跨境流動、“邊境后”規則貫通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不斷豐富測試樣本和試驗內容,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提出,以上海自貿區成立十周年和自貿區提升戰略為契機,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加強主動謀劃和系統設計,深化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開放,找差距、強弱項、拉長板,盡快形成自貿區新一輪建設行動方案,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未來,上海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將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根本要求,在更深層次開展更大程度壓力測試,繼續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