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成浪,谷米滿倉。全國秋糧收獲接近尾聲,收購工作全面展開。今年秋糧面積增加700多萬畝,同時大面積單產提升效果初顯,對沖了災害影響,全年綜合算大賬,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經過大半年的忙碌辛苦,豐收的糧食能不能賣上好價錢?這是種糧農民最關心的事。哪些因素對今年的收入增長有幫助和支撐?來算算主要的幾筆賬。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再到“惠種地”,這是“產能提升”賬。做強“種子芯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農業新技術……助力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良田、良種、良法、良制、良機集成組裝,“五良”主打的是多方位提升: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3%以上。
![](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a725e0508d9b4469925e54151a2a4e0a.png)
小農戶仍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的難題如何解決?全國107萬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成為“田保姆”,服務帶動小農戶9100多萬戶。
產量和產能增加,和收入增加能不能掛上鉤?
![](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16e438ec0b3d46bb9576c96c54ebd4fd.png)
以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安樂村為例,合作社經營和作物密植技術融合到一起,村民楊君一算賬發現,同樣是自家的50畝地,產量和收益都比往年增加不少。別小看了每一個環節的努力,產量提高、質量提升,勞動成本還節省了,一增一減中讓農民種糧有支撐,收入增長有底氣。
從“賣原糧”到“賣產品”再到“賣品牌”,這是產業鏈“增值”賬。72%,這是全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的數字,糧食產業鏈條加快向上下游延伸。“糧食全身都是寶”,從多元化制成品里享增值,從“土特產”品牌里要增值,從互聯網銷售等環節里找增值,糧食的身價順著產業鏈就能翻倍甚至翻出幾番。
糧食增值,農民也有自己的兩個“增值”:不僅收入提高了,不少人的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在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能上加分“增值”。
賣舒心糧、賣放心糧、吃“定心丸”,重要的是還有個政策“托底”賬。糧食收購價有波動時,多項配套舉措能讓農民得到補償賠付。持續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健全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政策體系,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100億元,及時下達農業防災救災資金……從種到收,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政策,有效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同比實際增長7.3%。經營性收入占農民收入三分之一,而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大頭,也是這部分收入的重要來源。眼下市場價格相對平穩,繼續優化為農服務,嚴厲查處“打白條”“轉圈糧”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3e346baff5ea42b6997ac65f721749ef.png)
農家小賬連著國家大賬,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才安全。從“好收成”到“好收入”,既靠政策扶持,也靠經營增效。季季接續、環環緊扣、久久為功,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