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切口、因地制宜,將地區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才能形成產業興、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發展特色產業是地方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一個硬招。近日在廣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來賓市察看萬畝甘蔗林和機械化作業收割場景,走進甘蔗林詳細了解甘蔗良種繁育技術要領,指出“廣西是我國蔗糖主產區,要把這一特色優勢產業做強做大”,強調“要積極培育和推廣良種、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建設好現代農業產業園”。一系列要求,為發展特色產業指明方向,鼓舞廣大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勇毅前行。
山一程,水一程。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地方特色產業是一項重點考察內容。在陜西柞水小嶺鎮金米村,點贊當地特產柞水木耳“小木耳、大產業”;走進山西大同云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黃花這個產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變成群眾的‘致富花’”;來到福建南平武夷山腳下的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懷下,各地特色產業紅紅火火,地方發展后勁十足,群眾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產業發展不是空中樓閣,特別是對特色產業來說,首先必須立足自身條件和優勢。在新疆烏倫古湖,漁民身穿皮襖、腳踩厚靴,在冰封湖面上鑿洞下網,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觀賞體驗。富有魅力的捕魚文化,源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60多年歷史傳承。湖南平江的“原本記憶”醬干電商倉庫里熱火朝天,高峰期每天發貨幾萬單。平江醬干之所以能遠銷、暢銷,得益于百年歷史和獨特工藝。浙江安吉的“安吉白茶”,以52.06億元的品牌價值在118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價值排行榜中位居第八。小小茶葉之所以能富一方百姓,就在于當地擁有獨特制茶技藝。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能興一方業。找準切口、因地制宜,將地區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才能形成產業興、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推動特色產業蓬勃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支撐,需要不斷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來到陜西延安,走進連片蘋果園,提起這顆“致富果”,當地人樂開了花。回首來時路,蘋果產業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面對老果園品質退化、效益變低,當地推廣間伐、矮化種植技術,讓蘋果品質有了保障;面對冰雹和倒春寒等不利天氣的影響,當地安裝防雹網,探索挖熏煙坑、噴防凍液等方法,呵護果樹健康生長;面對賣不上價錢的困境,當地對蘋果進行分級分選,優化品牌營銷,發展冷鏈運輸和精深加工,實現蘋果從論堆賣到論個頭賣的轉變。實踐表明,用好科技力量,圍繞“產”字多下功夫,有利于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讓更多具有地方特色、鄉土氣息的產品走向更大市場。
發展特色產業,說一千道一萬,群眾受益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探索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廣大農民共享農村改革和發展成果。”廣西平果四塘鎮金州村通過“黨支部+聯合社”模式,集中發展特色產業,上什么項目、怎么發展,大伙兒一起商議、一起干,讓鄉親們心中有底、信心十足。山東金鄉魚山街道崔口村,成立專門公司發展特色產業,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使村集體和村民分別以集體土地和承包土地入股,公司每年拿出不低于三成的盈利用于分紅。利益共享,發展共贏。不斷完善制度機制,“做大蛋糕”也“分好蛋糕”,就能讓廣大群眾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實惠和紅利。
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設180個優勢特色鄉村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超過4.6萬億元,輻射帶動1000多萬戶農民。廣袤土地上,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我們定能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報》(2023年12月21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