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126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望超30%。橫向看,經濟增長5.2%,高于全球3%左右的預計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縱向看,GDP增量超6萬億元,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是數據在作證。我國經濟不光總量越來越大,還長出來不少好東西。有量產的C919大飛機、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還有一機難求的國產高端手機。2023年,我國不光出口了1萬多億元的“新三樣”,還生產了全球約四分之一的糧食、三分之一的汽車、一半以上的鋼鐵、近六成的家用電器。
“穩”和“進”雙目炯炯有神。說“穩”的目標圓滿實現,不僅是GDP總量穩,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增加值同比也穩增;說“進”的步子明顯,是因為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6%,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實體經濟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不斷前進。
GDP里邊有不少新質生產力。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快于全部投資7.3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發展壯大,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從產品看,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發電機組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4.0%、30.3%、28.5%。從落實雙碳目標、綠色低碳轉型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產業已經展現出強大的增長動能。“汽車輪”跑出新速度,產銷量均超3000萬輛,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電動載人汽車。這背后意味著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在跳動的數字背后,是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從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穩定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第二產業特別是規上企業的增加值在逐漸復蘇。這說明在面臨外部需求轉弱、企業面臨轉型升級壓力情況下,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得到了新發展動能支撐。
消費主引擎作用充分凸顯。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比上年提高43.1個百分點。這背后,是政策與市場良性互動,供需兩端協同發力的結果。從哈爾濱文旅爆紅背后的政策及場景創新,到多家商超瞄準消費者需求精準“上架”商品與服務,再到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蓬勃興起,創新提質、新業態賦能、改革突圍,使國內大循環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持續增強。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經濟發展的落腳點。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于經濟增速,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下降0.4個百分點,這“一升一降”之間,彰顯老百姓不斷增強獲得感和安全感。
前進路上還會有風風雨雨。一些企業難免面臨經營壓力,部分群眾就業、生活還會存在困難。新的一年,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依然較多。但有了好的基礎,我們更加堅信,只要有效應對困難、解決問題,就能夠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作者 張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