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天津考察時來到濱海新區。他指出,要以濱海新區為龍頭,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集成集約集群發展。同時,要加快發展服務業,形成與現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服務經濟體系。習近平強調,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下大氣力解決體制機制弊端。天津要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平臺,先行先試重大改革措施,努力為全國改革發展積累經驗。
◇如今,濱海新區經濟外向度超過90%,全市153公里海岸線都在濱海新區。天津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核心是濱海新區,龍頭在濱海新區。
◇多年來,濱海新區堅持向改革要活力、要動力,以重點領域改革攻堅助力高質量發展。
◇天津本土科創資源雄厚,聚集的國家級科研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機構超過170家,高等院校56所。聯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引進國外技術迭代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同樣優越。自主創新、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濱海新區提出了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的奮斗目標。
◇濱海新區堅持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推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組團發展、城鄉一體,將一片鹽堿荒灘建成了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美麗城市。
2023年8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宣布,實現從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全合成,人工合成糖邁出關鍵一步。
2023年11月,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全面落成。這是聯想集團功能最齊全、智能制造程度最高的燈塔工廠,也是該行業首家“零碳工廠”。
……
2023年,來自天津濱海新區的好消息,接連不斷。
地處天津東部沿海的濱海新區,是繼上海浦東新區之后我國設立的第二個國家級新區,肩負著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
2013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天津考察時來到濱海新區。他指出,要以濱海新區為龍頭,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集成集約集群發展。同時,要加快發展服務業,形成與現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服務經濟體系。習近平強調,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下大氣力解決體制機制弊端。天津要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平臺,先行先試重大改革措施,努力為全國改革發展積累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濱海新區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201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描繪協同發展的宏偉藍圖。濱海新區成為天津打造“一基地三區”的核心區。從2015年我國北方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天津自貿試驗區運營,到2023年第一批入選工信部和財政部公示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濱海新區不斷實現新突破……目前,濱海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40%以上,稅收總貢獻和工業總產值占50%以上,工業增加值占60%以上,外貿進出口額占7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占80%以上。
以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目標,濱海新區堅持活力在“試”、特質在“新”、目標在“高”,以實體經濟、港口資源、產業創新等優勢為支撐,以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擴大開放等為引領,努力在全市高質量發展中做先鋒、當主力,成為北方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引擎、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源頭。
2022年底以來,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行動”為代表的“十項行動”,謀劃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的行動化、具體化、實踐化舉措,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表示,新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落細市委確定的濱海新區支撐引領行動方案,在“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走轉型路
轉型,是奔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天津的誕生發展從港口起筆。如今,濱海新區經濟外向度超過90%,全市153公里海岸線都在濱海新區。天津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核心是濱海新區,龍頭在濱海新區。
濱海新區一手抓開放,一手抓轉型,用開放帶動發展方式轉變,用轉型促進更大力度開放,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放大“硬核”優勢
天津擁有世界上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同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保持航運貿易往來。天津市、濱海新區將港口資源作為“硬核”優勢,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天津港服務輻射經濟腹地和為天津吸引集聚資源要素的能力。
讓港口更“聰明”、更“干凈”。2021年,天津港投產運營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在全國率先設立港口自動駕駛示范區,電力供應全部來自風能和太陽能。天津港集團董事長褚斌說,2012年至2022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上升12%,集裝箱吞吐量增長64%,碳排放強度卻下降16%。
變物流通道為發展平臺。天津港6個港區臨港產業布局各有特色:這里的平行進口車數量占全國7成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聚集冷鏈產業鏈企業600余家,南港工業區正在建設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臨港綜合保稅區要打造全國首個船舶保稅制造與維修基地……如今,新區海洋經濟規模近4000億元。
——服務國家戰略
天津港是距雄安新區最近的港口,輻射三北內陸,連接東北亞與中西亞。獨特的區位優勢、優越的戰略支撐條件,賦予濱海新區重大政治使命、重大發展機遇。
高水平打造京津冀“海上門戶”。天津港持續做強環渤海“天天班”品牌,開通服務雄安新區綠色通道,設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協同港口服務中心,把港口服務直接送到北京客戶的家門口。
高標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近年來,作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載體和平臺,濱海新區不斷優化土地、資本等要素的多樣化供給,完善各類基建配套,持續升級各類承接載體平臺功能。2023年前三季度,濱海新區引進北京資源落地項目60個,總投資431.6億元。
強化共建“一帶一路”支點作用。以天津港為起點,來自海上的貨物可通過海鐵聯運,分別經過滿洲里、二連浩特、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出境,這是我國開行最早、運量最大、運距最短、路徑最多的亞歐大陸橋運輸線路。天津港現有“海絲路”集裝箱班輪航線40余條,年貨物吞吐量60%以上來自沿線港口。
——拓展優化外資
近些年,面對時代新變化、市場新邏輯,濱海新區積極引導外資企業在新區增資擴產、研發轉化、轉型發展。截至目前,濱海新區累計吸引外資企業1.9萬家。
為提升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濱海新區及時調整產業園區發展思路,逐步從“大而雜”轉向“小而精”,針對某一類產業發展需求,引進集中上下游企業,織密配套網絡,外資企業就地配套比例明顯提升。一汽-大眾華北基地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張立中說,天津本土配套企業供應零部件數量占比62%,較以往大幅提升。
濱海新區探索的“保稅研發”模式,破解了外資企業之憂。近年來,一些大型外資企業實施本土化經營戰略,需要就地設立研發機構,但進口研發設備大多關稅較重。濱海新區用足用好自貿區政策,免征相關稅費,降低企業成本。
為外企提供綠電是一項全新的緊迫工作。歐盟等市場開征碳關稅,綠電成為外資企業的剛需。濱海新區近年來新建了華電海晶鹽光互補、三峽天津南港海上風電等重點項目,綠電供應從無到有,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天津電力交易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底,濱海新區成交綠電交易13.3億千瓦時,較上年全年增長近16倍。
開放與轉型并舉。如今,濱海新區產業鏈實力顯著增強,12條產業鏈完成產值4582.5億元。濱海新區副區長張桂華說,現代產業鏈集群發展,加速產業向濱海新區聚集;不同產業鏈間相互配合,進一步形成產業集群,從而吸引更多生產要素,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
空客天津總裝線的首架空客 A321 飛機上線總裝(2022 年 11 月 9 日攝) 趙子碩攝/本刊
吃改革飯
“濱海新區干部想干事、不扯皮、敢負責。”談起到濱海新區辦事的經歷,包括許多企業界人士在內的受訪對象如是說。
濱海新區下轄5個國家級開發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是全國首批保稅區,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是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世界上首個國家間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市。
多年來,濱海新區堅持向改革要活力、要動力,以重點領域改革攻堅助力高質量發展。
——靠改革調動干事創業積極性
2019年,濱海新區下轄的5個國家級開發區進行法定機構改革,1600多名干部一次性取消編制,改成合同制。第一輪競聘,63名干部降職。
2023年上半年,第二個聘期考核結束,99名干部升職,73名干部降職,其中包括兩名管委會副主任。
濱海新區改革辦改革發展室副主任劉偉新說,持續深化改革,才能避免體制僵化、利益固化、活力退化、動力弱化等問題。3年內,各開發區離職、辭職、開除的干部有200多人,同一崗位人員收入差距拉大到20%,下級干得好比上級拿得多并不稀奇。
濱海新區改革辦主任彭偉說,此前法定機構改革多是以某個部門、某個機構的體量推進,濱海新區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并不多見。
——靠改革創造一流營商環境
國家博物館里,靜靜地躺著109枚公章。這些權力的象征,是幾年前從天津濱海新區“卸任”的。
2014年5月,濱海新區組建全國首家行政審批局,將原本分散在18個單位的216項審批職責歸至一個部門,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109枚被封存的公章,見證了這段簡政放權的生動歷程。
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經驗已在全國復制推廣。作為改革發源地,濱海新區堅持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和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從2018年起逐年實施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不斷推出新“版本”。
2023年8月,濱海新區推出最新版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創新發布“創新引領清單”“協同落實清單”“優化提升清單”,涉及57大項230項任務舉措。從市場準入到知識產權保護再到企業用水用電,清單上寫得明明白白。連漏接咨詢電話的細節也有考慮,如果電話撥打3次以上無人接聽,就會自動推送至人工客服專員進行回撥解答。
——靠改革釋放要素活力
新型產業用地、“濱城”戶籍新政、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等一批要素配置改革措施,近年來陸續在濱海新區落地。
新區從供給端、交易端和需求端同步發力,持續打好激發要素活力的整體戰、協同戰,不斷破除各類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新要素供給方式,降低要素價格。
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是天津首個成規模新型產業用地項目,預計2024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新型產業用地融合研發、創意、設計、中試、無污染生產等新型產業功能以及相關配套服務。北塘灣科發公司董事長金強說,產業園可以滿足科創企業從種子期、成長期向高速增長期邁進的產業化需求,解決“成長的煩惱”。
人才是第一資源。濱海新區將“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作為改革主方向和突破點,制定股權分享、知識產權折價、職稱評定、薪酬獎勵等激勵政策,樹立“以業績論英雄”鮮明導向。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中率先將成果轉讓總收入的49%獎勵給成果完成者,調動了一線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實驗室,科研團隊正在做人工合成己糖實驗(2023 年 8 月 13 日攝)孫凡越攝 / 本刊
舉創新旗
走進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辦公大樓,一面專利墻密密麻麻地書寫著各種專利名稱。幾個月前,一個年輕研究團隊率先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全合成。這是繼全球首次將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后,該研究所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近年來,濱海新區在不斷創新前行的路上創造一個又一個成果: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疏浚國之重器“天鯤號”、運算能力達每秒百億億次的新一代超級計算機、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國產自主人工心臟“火箭心”……
——雙輪驅動
誰會成為下一個經濟周期的“主引擎”?這是必須提前謀劃且要踏實推進的重大戰略問題。
天津本土科創資源雄厚,聚集的國家級科研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機構超過170家,高等院校56所。聯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引進國外技術迭代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同樣優越。自主創新、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濱海新區提出了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的奮斗目標,并具體化為在生物制造、腦科學與智能醫學等8大未來產業方向上形成比較優勢。
——雙管齊進
瞄準建設北方現代化產業基地目標,濱海新區積極對接企業所需與研究機構所研,雙管齊進,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綠色石化、汽車、裝備制造3個優勢產業和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4個新興產業為重點的“1+3+4”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目前新區擁有9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這些年,濱海新區突出需求導向,初步形成需者“出榜”能者“揭榜”強者“掛帥”的良好創新氛圍。以培育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為重點,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以促進企業上云、建設“燈塔工廠”等為示范,推動產業向智能化發展;以綠色石化項目、新能源項目等為抓手,推動產業向綠色化發展。雙管齊進,加快了新舊動能“換擋”“提速”“升級”。
——雙向發力
不久前的一個論壇上,昆翎醫藥聯合創始人張丹講述了在天津創業的故事:
2006年,海外歸國的他萌生了開拓國內細胞治療產業的想法。不過,細胞治療在當時屬超前沿技術,他和團隊四處碰壁。直到一天,他把材料放到天津經開區干部面前,3000萬元啟動資金很快落地。昆翎醫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成長為擁有4000余名員工的知名企業。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政府是企業的后盾,雙向發力大大激發了創新活力。2022年,濱海新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6個百分點。目前全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600家,科技領軍企業162家。
——雙線支撐
“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這句話許多新區干部很熟悉。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金融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濱海新區創造性地建立產業人才聯盟,提供精準化金融產品,有力支撐了創新活動。
自2020年起,濱海新區陸續組建信創、生物醫藥等19個產業(人才)聯盟,無縫連接各成員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聯盟集聚2018家成員單位,輻射高校和科研院所151家、世界500強企業89家,引育科技研發人才2.6萬人,促成產業鏈合作項目近3000個。
融資租賃是天津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最響亮的名片之一。在東疆綜保區,飛機、船舶、海工裝備等“大家伙”可以租賃,科創企業的無形資產也可以作為租賃物來融資。
“小巨人”企業天津全和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業務發展迅速,但資金短缺。企業核心專利權不便轉移,作為租賃物價值又缺乏穩定性。“我們看好這家公司的前景,但無形資產租賃的合規風險太高。”正奇融資租賃(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耿昌興說。
合作止步不前時,天津開創金融創新司法聽證機制,由法院等部門共同對該模式的合法性、合規性及可行性“把脈會診”。最終,正奇租賃以全和誠一項非核心專利作為租賃物,再用一項核心專利作為質押擔保,解決了公司500萬元資金需求。
這是天津不斷優化融資租賃發展環境的一個縮影。憑借自貿區疊加綜保區的政策創新優勢,以及“專家+管家”的服務優勢,東疆綜保區成為國內最大的融資租賃聚集地,租賃資產規模超過1.4萬億元。
聯想集團創新產業園(天津)生產線一角(2023 年 11 月 6 日攝)趙子碩攝 / 本刊
建美麗“濱城”
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市政景觀有限公司工程師池鳳龍的辦公室里,整齊地碼放著17本工作筆記。那是他智慧和心血的記錄,也是一部縮微版美麗“濱城”建設史。
池鳳龍是生態城第一批建設者。當時,這里三分之一是鹽堿荒灘,三分之一是廢棄鹽田,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沒有一棵樹,沒有一座房。歷經15年努力,生態城綠化面積達1100萬平方米,建成32公里的城市綠廊和40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園。先行變成了先成,試驗變成了示范。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近年來,濱海新區堅持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推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組團發展、城鄉一體,將一片鹽堿荒灘建成了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美麗城市。
——建設創業之城
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當人們把發展的目光從天津中心城區轉向沿海一線時,這片荒蕪之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開始急速增加。新時代的創業者傳承創業精神,在前人開拓的熱土上,釋放創新激情,迸發創造活力,施展創業才華,這片年輕的土地始終充滿勃勃生機。
作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平臺,濱海新區著力為“京企”在津二次創業打造便利。《天津市支持重點平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關于加快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進一步推動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幫“拓荒者”拓路,為“創業者”解憂。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為例,截至2023年11月,當年新增企業900余家。
濱海新區還通過一系列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創業之城活力。2023年舉辦的首屆濱城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吸引了來自11個國家的93名高層次人才以及1506個團隊、4667名青年創客參與。
“首屆濱城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具有層次高、領域廣、獎金足、支持多、能落地5個特點,面向海內外領軍人才和青年創客每年舉辦一次,持續為人才實踐創新創業夢想提供廣闊舞臺。”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李龍說。
——建設生態之城
土壤含鹽量千分之三,是植物生長的極限。但濱海新區許多地方的土壤含鹽量在千分之四以上。他們克服鹽堿地改良、污水治理等難題,種植起一片又一片樹林,治理了一處又一處污水。
濱海新區以藍天、碧海、綠地為底色,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塑造城市主色調。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強燃煤鍋爐、煤電機組關停并網和國Ⅲ及以下柴油車治理,促進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設施改造,PM2.5濃度持續下降;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實施黃港一庫濕地水環境綜合治理與修復,16個考核斷面水質均達到Ⅴ類及以上標準,12條入海河流穩定消劣;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生態功能持續改善。
2022年,濱海新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5.3%,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建設幸福之城
濱海新區常住人口242萬人,卻少有大城市的擁堵和滿眼“水泥森林”的呆板。組團式的城市布局、建筑與環境有機融合的設計風格,使這座城市看上去疏密有致,既有緊湊便利的生活空間,又有足夠的“留白”,供人們放松休閑。
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15年,常住人口已有15萬人,居民15分鐘生活圈舒適便捷,大人就近上班,孩子就近上學。大城市常見的堵車現象,在這里很少出現。
秘訣在于,中新天津生態城從開發建設之初,便借鑒新加坡經驗,構建起“生態細胞—生態社區—生態片區”三級居住模式,全面提升社區管理服務能力。在此基礎上,中新天津生態城分級配備教育、醫療、文體、商業等高品質生活配套,推動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五治”融合,為居民打造了500米半徑優質生活圈,打造出高品質生活。
更有特色的是,為滿足居民閱讀需要,中新友好圖書館對外開放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讀者無需預約,刷身份證即可進入。濱海新區圖書館2017年開館至今,進館到訪總人數達1000萬,總借閱量410多萬冊。“書山”一角,展示著新區濃郁的人文氣息。有網民稱贊這座造型獨特、內涵別致的圖書館是“每個愛書人夢寐以求的地方”。
改革開放,催生了渤海西岸一座新城。新時代,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途上,她在不斷釋放能量,也在蓄積更大能量?。ā恫t望》新聞周刊記者 丁錫國 毛振華 王井懷 梁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