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低碳長在田野上
全國人大代表田淑嫻一直深耕科技興農一線。今年全國兩會,她帶來的建議是,“關于鼓勵稻田種養循環模式,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而這份建議,來自于她常年扎根的田間地頭。
一塊水田,先養一季小龍蝦,再種一季晚稻,并且在稻田里養鴨,從而實現“一田三收”。這是全國人大代表田淑嫻帶領合作社的社員們,前兩年探索出的“稻蝦鴨”種養模式,每畝產值最高可達6000多元。
全國人大代表、咸寧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淑嫻:“稻鴨共育(鴨)進入稻田里面,它會把飛蛾類的害蟲全部吃掉,農殘肯定是減少,少用了除草劑,(但)野外養鴨技術還是難度非常高的,風險比較高,出于成本的考慮,(推廣)有一定的難度。”
為了解決推廣中的技術普及、標準規范等問題,一年間,田淑嫻先后奔赴省內外十幾個合作社、農場進行調研,還拿出50畝地開展試驗,在“稻蝦鴨”模式上又探索出了“稻再鴨”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咸寧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淑嫻:“這種模式是只插了一次水稻,然后收割兩次,第一季可以產到優質稻1000斤,第二季基本上沒有投入,也能收割400斤。”
咸寧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陳宏虎:“比那種單一的種植養殖要強得多,大概一畝田最少要增收一兩千塊錢。”
總的收益不變,種養過程卻更加簡單了,創新的成果讓田淑嫻更加篤定了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方向。春節剛過,她就急著將自己的收獲分享給合作社的伙伴們,她決定今年要帶著大家再試試更多的生態種養新項目。
全國人大代表、咸寧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淑嫻:“今年的生產有一個很好的項目,推薦給大家來一起搞,就是在現在這個稻蝦的基礎上搞這個稻蝦鱔。”
合作社成員:“稻蝦鱔需要技術,有人來教我們嗎?”
田淑嫻深知,技術和效益,是農戶們最擔憂的事,也是阻礙稻田種養循環模式規模化發展的關鍵。這次兩會,她的建議里寫進了這樣的主張,“支持生態低碳技術研發及推廣轉化,并對稻田種養結合模式的實施經營主體給予補貼激勵”。
全國人大代表、咸寧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淑嫻:“讓低碳的種養結合的模式更多地推廣,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也涵養了水土,一定要讓綠色低碳農業發展得更快更好。”
總策劃:梁延 王悅路
策劃:康耀方 邵荃
監制:夏金 翟新 馬勇
統籌:宋麗娟 賈明偉
記者:汪蓉 冉傲 丁錚錚
后期:熊慶
編輯:徐夏 秦菁 史雅楠 李雄飛
出品:“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長城新媒體集團
“學習強國”湖北學習平臺
“學習強國”河北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