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想啊,真是無比自豪。”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自豪地細數我國交通發展成就:“現在我國汽車產銷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是最好的,高速公路里程也是最長的,高鐵走出去了,城市軌道交通也走出去了,輪船也走出去了,大飛機我們也造出來了,造船業的‘三大明珠’都造出來了……”
交通是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總書記曾將全國的交通地圖比作一幅畫,要求“把美麗中國的交通勾畫得更美”。
在總書記的諄諄囑托下,我國交通強國的美好圖景正逐步成為現實。今天,讓我們跟隨《AI時政畫報》,一起領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充滿希望、活力和夢想的壯闊畫卷。
這是2023年5月28日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停機坪拍攝的C919飛機。當日,由C919大型客機執飛的東方航空MU9191航班平穩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標志著該機型圓滿完成首個商業航班飛行,正式進入民航市場。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大動脈”,交通事業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在湖南湘西,總書記特意來到矮寨特大懸索橋考察,仔細詢問這座大橋運營得怎么樣,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有沒有因此改善;
在天津港碼頭,總書記對如何做大做強港口十分關心,指出“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特別是海運首先要強起來”;
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總書記仔細察看智能技術、全自助無紙化智慧值機的流程,指出要把大興國際機場打造成為“世界級航空樞紐”,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一橋架南北,一路通八方。流動的中國,在交通強國建設中迸發出蓬勃的發展生機。
截至目前,我國綜合交通網絡總里程超過600萬公里,從林海雪原到江南水鄉,從塞北戈壁到嶺南山川,15.9萬公里的鐵路網縱橫交錯,4.5萬公里的高鐵線交織成網。2023年,我國完成跨區域人員流動量612.5億人次,同比增長30.9%,中國人的“出行半徑”越拉越長,美好生活不斷延伸。
矚目的成果背后,離不開科技支撐。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實現了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局部先進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的歷史性突破。
復興號系列動車組中,我國對全部關鍵系統軟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且使用的中國標準占比84%;建設大興機場站時,建設者們在大興機場航站樓下方安裝了1232個減震墊,最大限度減少列車高速穿越地下隧道時引起的震動;智能高鐵、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能航運、智能郵政加速成形,縱橫神州……交通運輸“科技味兒”更濃,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道路通,則百業興。公路網縱橫交織、航線通達全球、遠洋巨輪穿梭往復,帶動產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有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走向全球的中國高鐵、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推動我國更深層次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2023年1月,復興號家族中最“抗凍”、最智能的成員——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在東北大地上飛馳。
“交通行業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國際的前頭,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圖紙設計得好還不行,最后要落實到焊工手里,‘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心系交通人才。
作為來自一線的“工匠”,孫景南代表在會上分享了她的思考:“何為‘匠’?就是在專業領域中對自己‘斤斤計較’,歷經磨礪方能實現突破。”
交通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這些年,孫景南帶徒授藝從不藏私,帶領團隊完成了一項又一項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未來,孫景南計劃與更多能工巧匠一道,用精湛的技藝和手中的焊槍,制造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軌道交通車輛產品。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如今,一個流動的中國,正在向著“人悅其行、物優其流”的愿景穩步行進。越織越密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讓人們的“幸福路”越走越暢,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