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
“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要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辦好思政課,總書記思之深言之切。
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現實中,有些思政課教師上課時照本宣科、應付差事;有些地方大中小學思政課程體系不夠完善,部分知識重復學習……諸如此類有悖于思政育人的初衷,亟需改進。
善用鮮活資源啟迪心智
增強課程內容吸引力,是促進思政課發揮感召作用的前提。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青年學子“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課補鈣壯骨、固本培元。
△ 2023年9月1日,中共一大紀念館帶著館藏珍貴文物《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來到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
2023年9月的一堂思政課,讓上海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的學生們記憶猶新。那天,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將館藏珍貴文物《新青年》帶到學校,詳細介紹了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此次活動讓我感受到革命文物背后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課后,一名學生寫下感言。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從“燃燈校長”張桂梅用知識改變山區女孩命運,到時代楷模黃文秀用美好青春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從在荒原上種出全球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綠色奇跡”的三代務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巔、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氣候變遷的青藏科考隊……一個又一個故事勾連起奮斗與收獲的深層聯系,傳遞出清晰的價值導向,也成為思政課最生動的現實素材。
《功勛》《長津湖》《山海情》等越來越多的正能量文藝作品走進課堂,以歷史經驗、實踐成就啟示青年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
通過一堂堂“大思政課”,更多學子讀懂了青春向上的中國,也立志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依托創新之力答疑解惑
青少年的身心和認知是在好奇和探索中不斷發展的。思政課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課程,也是釋疑解惑的課程。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思政課內容理論性強、實用度低等問題提出改進方向。
△ 2023年7月,英雄航天員、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參加“齊心奮進新時代 科技放飛夢想——科技館里的思政課”活動。
突出言傳身教。航天員葉光富來到中國科技館,帶領青年學子再現“天宮課堂”,重溫“太空‘冰雪’實驗”“太空轉身”“水油分離”等經典實驗,深入剖析天地對比實驗差異,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望。
發揮技術優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學第一課》采用AR、CG等數字技術,通過微距鏡頭展現水稻種子的微觀世界,巧用延時攝影呈現再生稻動態生長,讓孩子們大開眼界。北京理工大學建設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學生們戴上VR眼鏡“重走長征路”,體驗“一路艱辛”。
優化課程設置。針對“網困”學生,設計“打挺青年的進取常態”和“手機PUA”的趣味對比,為學生“挺起來”支招;針對學生面臨的“就業之困”,結合社會輿論熱點、學科前沿成果、青年使命擔當等,破除學生“內卷”“躺平”等思想之惑。
如今,思政課堂內容愈發豐富、形式愈發多樣,學生們在開闊眼界、增長學識的同時,更加樂意參與、心向往之。
走出校門感知社情民意
當代青年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是平視世界的一代。他們既是今日的學習者,也是明日的建設者。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猶如一聲聲號令,激發更多師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
在中國人民大學,思政課教師利用寒暑假帶領學生赴延安、奔嘉興、下蘇州等地實地尋訪,為課堂積累大量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鮮活素材,讓學子們在行走中感悟建黨精神。
△ 2022年7月,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鄉村振興之旅暑期實踐隊赴湖北省恩施市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開展“生態文明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在華中師范大學,師生們經常背上行囊,奔赴全國各地的村莊深入調查,在廣袤的社會田野里接受國情、民情和農情教育,探索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在溫州醫科大學,醫學師生組成的公益團隊前往青海瑪多、久治等地開展眼健康義診,在醫療公益實踐中接受生命教育。
…………
通過社會實踐,莘莘學子對當下的國情社情民情有了更真切的感知,也能更深切體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把“愛國、勵志、求真、力行”轉化為五四精神的時代內核。
不一樣的打開方式讓思政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思政教育依然任重而道遠,唯有真正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提升育人實效,才能讓學生們真心喜愛、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