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一集、上百集一部,15秒一個反轉,30秒一個推進,最后10秒再留個懸念,微短劇憑借“跌宕起伏”的劇情,刺激著觀眾的“多巴胺”。據統計,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已超10億,其中市場規模超300億元、日付費高達6000萬元的微短劇正成為網絡視頻的新寵。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定義,微短劇,全稱為網絡微短劇,是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劇集。相較于傳統劇集,微短劇具有短小精悍、節奏明快、更新迅速等特點,觀眾能夠在一天的碎片化時間里快速刷完十幾甚至幾十集的一整部微短劇,所以贏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
大規模獲取商業利潤的同時,呈現井噴式增長的微短劇也出現了不少問題。與長視頻不同,大量微短劇采用的是付費訂閱的模式,類似于網上連載的小說、漫畫。這類劇集需付費觀看,而且往往價格不菲。一些老年消費者由于對網絡不熟悉,往往容易遭遇微短劇付費陷阱,并且面臨著投訴難、退費難的情況。
老年人沉迷微短劇被誘導高消費
南城縣 王女士:最近我媽發現她的錢用得特別快,然后我就去幫她看了一下她的微信支付記錄,結果發現大部分的錢竟然用去充值看短劇了。
一開始,王女士的母親只是在微信小程序刷到一部微短劇,但看到10集就跳出付費界面。王女士的母親以為9.9元就能解鎖全集,但殊不知其充值的金額折合成“幣”只夠解鎖9集,而這部劇有100多集。就這樣,王女士母親在充值了多次9.9元后,終于把這部劇看完了。而后,王女士母親又以19.9元至49.9元不等,在不同微短劇小程序充值了天會員、月會員。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老年消費者與王女士的母親遭遇相同。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曬出父母的微短劇訂單,金額大多從幾百元到幾千元,甚至還有網友發帖求助,稱家中老人為看微短劇,平均每個月都要充值6000元左右,至今累計充值金額竟高達4萬元。
而在網絡投訴平臺上,記者也查詢到不少相關投訴,涉及內容包括虛假宣傳、誘導充值消費、不予退款等問題。
市場規模超300億元
微短劇發展勢頭迅猛
《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在內容制作的高效性和成本相對較低的背景下,微短劇成為各路資本和創作者追逐的焦點。
此外,《中國微短劇市場發展研究報告》調查顯示,目前用戶付費觀看微短劇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分別是平臺會員、單劇集購買、平臺充值和解鎖激勵廣告。有4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會付費觀看,其中超過70%的被調查者每月付費50元以上。
是誰在為微短劇付費呢?調查顯示,35—44歲的付費用戶占比最高,45—64歲的用戶付費表現也高于整體水平。
0.9元作誘餌
微短劇小程序似“無底洞”
除了發布在短視頻平臺之外,還有很多微短劇發布在小程序中。記者在梳理各視頻平臺會員年費時發現,如今,微短劇小程序價格普遍高于長視頻平臺。長視頻平臺的會員年費大多在198元、258元,而微短劇小程序的年費大多在三百元以上。還有部分小程序會員價格以月計算,年費高達數千元。微短劇的高額消費大部分產生在小程序里。觀眾先被短視頻平臺上的切片視頻吊起胃口,再進入微短劇小程序付費解鎖。而市面上的微短劇眾多,小程序也層出不窮,一集一集“解鎖”仿佛無底洞。
記者隨機對部分微短劇小程序進行查看時發現,一些小程序的充值頁面上,會自動勾選“默認開啟自動解鎖下一集”選項,且能夠自動扣款。由于很多中老年人對使用手機不熟練,常常會忽略這一選項,有些老年人甚至可能都無法看清付費按鈕下方的補充解釋文字。因此,在受到“解鎖一集只需0.9元”誘導后,很難注意到“默認下一集自動解鎖”的選項。
同時,由于每次充值都是9.9元、39.9元等數額較小的訂單,不容易引起用戶的注意,從而讓人反復落入這樣的付費陷阱中。等到用戶或者家人發現時,往往已經積累到較大的數額,但當用戶進行投訴維權時,往往會因為訂單過多、申訴手續煩瑣,有的商家會不定時下架視頻,導致維權困難。
據相關單位于2023年12月對微短劇用戶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消費過程中五成用戶遭遇過虛假廣告,充值時告知的優惠與實際情況不符;有四成用戶在開通小程序全站會員后,觀看其他劇集仍然需要付費;還有超過30%的用戶為小程序充值后,該小程序隨即下架,再也無法使用。
微短劇收費套路涉嫌違反多項法律法規
其實,微短劇的這些收費套路并不新鮮。業內人士指出,年輕人已經培養起為長視頻平臺影視作品付費的習慣,并且擅長搜索網絡資源,很難為微短劇持續付費,而中老年人更愿意為低門檻的線上娛樂付費。但對于很多剛剛習慣在手機上看短視頻的老年用戶來說,他們往往無法準確識別付費套路。專家介紹,微短劇這些付費套路,已經涉及違反價格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 胡鋼:價格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明確規定,相關收費首先要明碼標價,不能使我們消費者產生誤認,或者是故意誤導我們消費者,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微短劇,很多時候相關的經營者在明碼標價方面并沒有做到足夠清晰明確。另一方面,我們還涉及收費合理性問題,對于微短劇來說,它在價格法里面屬于市場調節價,價格必須是公平合理的,否則就違反了誠實信用的基本的我們民法典的準則。
專家指出,微短劇的付費都屬于預付費的一種,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里面,對預付費也有專門的規定。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所有的這樣預先繳費必須簽合同,這個合同可以是紙面的合同,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有這種網民協議的合同,這個合同你必須明確約定什么情況下可以退費,怎么退費,相關的計算標準是什么。所以一旦遇到比如說節目被暫停了,節目出現問題了,或者是消費者覺得節目不好看想退費,這種情況的話要按照原來的合同來辦。
微短劇平臺經營者
應承擔哪些責任?
此外,專家介紹,由于微短劇小程序依托于相關平臺進行推廣,因此根據電子商務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平臺經營者也需負起相關法律責任。
例如用戶投訴較多的部分微短劇經營者,經營一段時間突然消失不見的情況,平臺經營者應當提供相關微短劇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有效聯系方式,以便消費者維權。如果不能提供或者提供不準確的話,平臺有可能要承擔先行賠付的責任。
專家:充值付費微短劇前
應查看退費條款
專家建議,平臺經營者有義務在消費者進行付費充值前,對消費者充分告知相關重點條款。同時消費者在進行充值付費前,要注意以下幾點。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第一是要看微短劇的平臺和微短劇的制作方有沒有相關的許可,有沒有備案;第二,在交錢的過程中,盡量不要一下交很多的錢,如果非得交的話,你要看他給的書面合同寫沒寫退費的這種權利,退費的渠道,退費要把這個錢返回來多少的比例;第三,一旦劇集中間突然不播了,很可能是因為它播出的內容違法違規了,這個時候消費者可以主張退還所有的繳納的費用。
此外,專家還特別提醒消費者,微短劇的預付費機制并不代表消費者充了值就一定要將劇集看完。如果在觀看過程中發現劇集有明顯虎頭蛇尾,或劇情拖沓、濫竽充數的行為,根據相關法律也可以申請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