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飛到紐約分幾步?花幾萬塊錢買直飛機票,一步到位,土豪請隨意。但直飛不是每天都有,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怕是不容易。如果有預算控制,那就只能選擇總時長達24小時甚至36小時的轉機行程,也得花上大幾千元才能到達大洋彼岸。難怪不少人感嘆,這年頭飛趟美國怎么這么難?
疫情對國際航空市場的沖擊是史無前例的。疫情前,中美間每周有超過300班直飛航班,2018年運送了超過850萬人次,那時淡季的直航票價最低只需要三千多人民幣。疫情后的2023年8月,兩國間每周只有12個直航。隨著兩國關系氛圍逐漸回暖,直航數量也逐月緩慢恢復。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前,航班數量增加到每周70個(中美航司各35個),實際執飛的情況是中方35個,美方31個。
為什么美國航司沒有飛滿35班?這里面原因很多,主要還是利潤問題。一方面,目前中方人員出行市場需求高于美方,中國航司有天然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非市場因素導致不少美東來華航班需要繞飛。
航班少、機票貴,直飛少、轉機時間長,中國航司增班積極、美國航司冷淡。這些就是中美旅行難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隨著疫情后國際旅行逐漸恢復,中美間航班需求也在增長。有人要去美國深造,也有人要學成歸國;有人要去美國開拓市場,也有人要到中國來尋找投資機會;有人想去美國看看金門大橋,也有人想來中國參觀長城故宮。增加中美間直航,促進兩國人員往來,符合兩國和兩國老百姓的利益。
好消息是,全球航運市場正在恢復,根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預測,2024年全球航空客運量將比2019年高出2%。需求帶動供給,供給刺激需求。中美間直航增班是大勢所趨。自今年3月底起,兩國航空公司共可運營每周100班定期客運航班。雙方政府還在不斷磋商談判,相信航班增班的好消息會接踵而至,機票價格也會越來越實惠。
中美關系史是一部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兩國各界人士多來往、多交流,就能為兩國關系注入更多穩定性。最近一段時間,中美高層互動、民間交往有所增多,兩國關系保持止跌企穩的積極勢頭。這一良好勢頭理應繼續保持下去。
太平洋足夠寬廣,容得下中美兩國各自發展。但如果太平洋變得難以跨越,中美之間的隔閡就會越來越深,這無論對兩國還是世界都不是好事。航班增班的事看似離普通老百姓很遠,但實際上關乎中美關系,關乎兩國民眾的切身利益。期待中美再接再厲,在推動兩國航班增班方面取得更多進展,促進兩國人文交流,便利雙方人員往來。(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