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智庫開始對美媒誤讀中國發展提出警告,指出“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第二大經濟體”。這是最新一期美國《外交事務》登載的經濟專家拉迪的重頭文章,指出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強勁,民企投資上升,民間消費增加,人民幣購買力強。美國通脹很高,中國物價平穩。用購買力平價指數來計算,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其實勝過美國,不能被低估。截至2023年底,中國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1.24億戶,雇用員工近3億人,成為中國經濟韌性強勁的動力。
拉迪是美國中國問題專家。他肯定不滿這一兩年以來,美英幾家主流媒體唱衰中國,卻充滿矛盾。但中國最新的經濟數據對這些西方媒體打臉,今年頭三個月中國出口貿易強勁。在美歐,中國電商Temu、希音都是App下載量的前三,背后是中國產業鏈的數字化力量,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競爭力,也讓深受通脹之苦的美國民眾非常歡迎。“中國制造”成為美國底層社會和中產的剛需。
但中國高端制造的出現,讓美國接受不了。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以高度性價比,碾壓美國產品。美國財長耶倫稱中國“產能過剩”成國際笑柄,因為這種說法違反經濟學比較優勢原則,也違反世貿組織的自由競爭原則。這是典型的“忽悠經濟學”。
美國真正在乎的是中國高端制造會更上層樓,進入人工智能領域,讓美國日趨落后,嚴重打擊美國國力。但這是零和博弈思維。美國開始有很多反思聲音,指出美國這樣的經濟圍堵模式難以為繼,最后反而會讓自己無法善用中國創新產品。就以“新三樣”來說,中國發展已領先,美國卻無法放下身段學習,最后反而拖慢美國發展,讓美國民眾權益受損。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能克服困難,在于強大韌性,源于國企和民企的兩翼推動,并有長期規劃。比如中國電網西電東送,加上全國交通大動脈和如微血管般的鄉鎮公路四通八達,讓汽車業火爆、物流暢通。在全國修建的充電樁刺激電動汽車井噴式發展。反觀美國,拜登政府2021年承諾到2030年在美建成50萬座電動汽車充電站,但過去兩年多來,只建成不到40個充電樁。
這是中國又在崛起的沖擊波,讓美國政客不知所措,還是打“反中牌”。但美國智庫開始出現清醒聲音,認為盲目“反中”反而害了美國,損害美國長遠國家利益。中國經濟崛起在于國家強大的競爭力,以及民企與國企結合的最佳效應,而美國只是耽于金融炒作、華爾街繁榮,因高通脹出現中產縮小,貧富日趨懸殊,無家可歸者猛增,吸毒過量導致去年近11萬人死亡……這些都顯示美國政治模式的崩壞。中國崛起的最新版本,成為美國無法繞開的挑戰。(作者 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