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河坊感受“市聲到海迷紅霧”的繁盛,在南潯古鎮品味“百間樓下水清漣”的氤氳,在廿八都探尋“前村后郭水相通”的熙攘,在龍泉西街賞鑒“春色滿園關不住”的旖旎……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毫不吝嗇對江南的溢美之詞,把詩句名篇留在浙江的古鎮老街。時光流轉,相約世界讀書日,記者走進這些從漫漫歷史長河中走來的古建筑、老街區,靜心“閱讀”浙江的城鄉古韻。
4月21日拍攝的湖州小西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踏入紹興嵊州之西的崇仁古鎮,青石板、古民居,靜謐而純粹,斑駁的墻壁渲染著過往煙塵。古鎮中心,一座古老的戲臺矗立于四方天井之間。戲臺之上,曲悠長、步飛揚。
作為文化大省,浙江擁有歷史文化名城20座、名鎮94個、名村218個、歷史街區107片,名城名鎮名村數量居全國第一;歷史建筑11063幢,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85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多層次保護體系。
浙江多地踐行“最小干預”原則,在保留歷史文化建筑空間尺度、景觀環境“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推動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建縣于東漢時期的麗水松陽,被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近年來,一場“拯救老屋行動”讓當地百余個古村、300多幢老屋重煥新生,1200多幢傳統建筑實現掛牌保護,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橋得到修繕,數字賦能構建起老屋“監管-修繕-利用-體驗”全鏈條保護利用格局。
麗水松陽縣四都鄉古村落(無人機照片,1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老百姓生活在歷史街區中,保留的不僅是物質形態,更是人居場景。
在衢州江山的廿八都鎮,這片“大山里的文化飛地”建筑自成一格,不僅有完整的明清古街,還有融合了浙式、徽式、贛式、閩北客家等多種風格的古建筑。盡可能保留原始模樣的古街,濃縮著延續百年的商賈文化、移民文化、方言文化。
“保存老房子、留下老住戶”的理念,也喚回了離鄉的古鎮游子。
“站上梅城太平橋,腳下是清麗的河水,南望是雄壯的澄清門城樓。那一刻,我的游子心總算落了地。”看到歷經多輪綜合整治而煥然一新的杭州建德梅城古城,在外闖蕩多年的年輕人錢敏回來了,并在古城開辦了獨立咖啡店。
文化基因激活老街風韻,也撬動著人文經濟的繁榮發展。
晚春的紹興臥龍山腳下、環山河邊,倉橋直街歷史街區里的一間間特色店鋪,留住了“最江南”的市井煙火氣。在湖州南潯區古鎮集群內,軋蠶花、綾絹制作等傳統習俗,場景式地呈現著原住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文化遺產在活態傳承中向美而行。
2月20日,人們在細雨中游覽紹興倉橋直街。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城池和街巷肌理,一點點重新梳理;宅院、石碑和古井,一處處重見天日;老故事和新業態,正在融合……
賡續歷史文脈,浙江如今持續進行各項制度的探索——做細做實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建立健全保護對象名錄、分布“一張圖”,加快實現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縣(市、區)全覆蓋。此外,浙江還將通過改造提升歷史文化街區,推進“老屋復興”,推動歷史建筑煥發新活力。
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賦予了古鎮老街持久的生命力,而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的“雙向奔赴”,讓城鄉古韻在浙江大地續寫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