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6月舉行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傳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開創了新的局面,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日前,“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在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開展,112件來自紅山、良渚、三星堆等遺址的龍主題文物,向觀眾講述著中國龍文化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以及龍作為中華民族圖騰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從青銅之韻到漢唐氣象,再到新時代大國風范,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文明綿延傳承至今從未中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就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在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時總書記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
在廣西北海漢代文化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要增強文化自信,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在山西運城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他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華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推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應時代命題中煥發蓬勃生機活力。
在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歷史研究院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共同構成北京新文化地標。一路向北,燕山腳下,一片大氣恢弘的建筑群,彰顯中華文化神韻。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傳世工程,中國國家版本館以“一總三分”共同構筑起中華版本保藏傳承體系,浩瀚的中華文明基因在這里依托現代科技力量,得以保存、賡續。
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精選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關的重要文獻,全景式記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兒女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追求、百折不撓的歷史足跡,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思想源流和文化脈絡。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為一萬余件套中國古代畫作建立起精準的數字化檔案,讓人們領略中國藝術之美,感受中華民族的美好理想與精神追求;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扎實推進,對傳承發展中華文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意義深遠而重大。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文化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出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華文明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響力。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新時代歷史方位,提煉了一系列內容豐富、氣韻生動的中國精神,構筑了綿延中華民族歷史、縱貫民族復興進程、賡續民族精神血脈的精神譜系和民族矢志復興的精神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