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速讀中國

“百年金街”飄書香——首都“商業第一街”也是“文化會客廳”

來源: 新華社  
2024-06-11 19:21:28
分享:

  出故宮,沿東華門大街、東安門大街步行約1公里,就踏上首都“商業第一街”——王府井大街。車馬喧闐逾百年,這里被稱為“百年金街”?,F如今,這里也是一條“文化回廊”,一家接一家書店隱于鬧市,氤氳著濃濃書香。

  初夏北京,草木葳蕤。沿王府井大街向北,一排灰白色磚墻旁,門臉不大的燦然書屋靜安一隅。

  6月7日,王府井大街上一排灰白色磚墻旁,門臉不大的燦然書屋靜安一隅。雅致的白色二層小樓,一層是書屋,二層是露臺。記者 馬曉冬 攝

  雅致的白色二層小樓,一層是書屋,二層是露臺。一面鏤空幕墻半圍起一個小巧庭院,“春茶到了”的招牌與蔥蘢繁花相映成趣。

  推門而入,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古典的中式藏書架整齊排列,一直往深處延伸。兩側墻上,錯落地展示著一些或黑白、或泛黃的字畫、物件、照片。案旁、窗外有蘭花、文竹點綴。

  “這里原是中華書局的讀者服務部。取名‘燦然’,是為紀念中華書局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任總編輯兼總經理金燦然先生。”中華書局總編輯尹濤迎了上來,引記者朝里面走去。

  書屋不大,內里卻別有洞天。走過一張張老照片,仿佛打開了中國古籍出版圖鑒。誕生于1912年的中華書局,曾凝聚有梁啟超、徐志摩、茅盾等一串響亮名字,為后人留下諸多中華經典。

  “古籍,不是存了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萬年的生命。”尹濤說。從《北平風物》《園林有境》到“二十四史”“中華三全本”……頂天立地的大排藏書架,滿目琳瑯,盡是值得珍藏的“寶貝”。

  藏書重重伴茶香,總能遇見舊相識。“不來燦然的周末是不完整的。”在金融街工作的程子園說,最讓人流連忘返的還是燦然的老經典,“從歷史里能看見未來,從傳統中更能知曉今日。在這里,我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

  此刻,時間慢了下來。靜謐與繁華,不過一墻之隔。登上露臺眺望:商務印書館的“客廳”涵芬樓書店就在隔壁。燦然書屋經理吳魏指著遠處說,“再向北,還有北京人藝戲劇書店、嘉德書店、三聯韜奮書店、更讀書社。從這兒往南,還有外文書店、王府井書店。”

  6月7日,燦然書屋內古典的中式藏書架整齊排列,一直往深處延伸。頂天立地的大排藏書架,滿目琳瑯,盡是值得珍藏的“寶貝”。記者 馬曉冬 攝

  八家書店,八種景觀,每一家都有獨一無二的氣質和生命力。最北一家與最南一家之間,不過1.8公里。時有書店點綴的“百年金街”,繁華是這里的根,文脈是這里的魂。

  書店,凝結著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游人愛上北京、學人留在北京,書香北京是一個重要方面。”作家崔岱遠說。

  京城的書香,遠不止眼見之表面。如果時間能夠折疊,愛書人能在這條街上遇見前來東安市場淘書的魯迅、錢穆、蕭乾、老舍、錢鐘書、吳祖光、張中行,京城響當當的文人墨客都曾是這些書攤上的老主顧……

  舊時的書店不比現在大,卻比現在多。錢穆在《師友雜記》中感慨:“北平如一書海,游其中,誠亦人生一樂事。”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伴隨老城改造,東安市場、隆福寺的舊書攤不見了,惹許多文人留下了好些“舊書攤感懷”與“淘書舊事”。

  “好在今天,書店依舊是京城一景兒,這個根沒有丟。特別是這幾年,一批有底蘊、有氣質、有格調、有靈魂的書店在京城二環里扎根綻放,愛書人也多了起來。”吳魏頗感欣慰。

  書店人的勁頭也足。這段時間,吳魏忙著張羅文化沙龍、搞主題設計。“像宋朝、蘇東坡,都是大家喜歡的IP。我們圍繞‘宋’,集結了有關宋詞、宋人、宋茶、宋雅的書籍,以及茶具、茶葉、陶瓷等物件,讓大家立體地走近宋朝,走近活著的歷史現場。”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作別燦然書屋,記者一路向北,穿過五四大街,來到一棟點燈的藍白色小樓前。

  又是一家老字號。創立于1932年的三聯書店為愛書人開設的“不打烊書店”三聯韜奮書店,是京城愛書人的又一靈魂棲息所。它的面孔、故事多次出現在楊絳筆下。

  每次來,客人都是滿滿當當。有學生模樣、提著行李箱就來這兒打卡的人,也不乏二環里的老街坊。雖已是晚上飯點,愛書人或坐或站,依舊沉浸在書的世界里。往負一層走一走,臺階上下盡是捧著書的人。

  “這是北京第一家24小時書店,喜歡來這兒是因為它永遠為我們留著一盞燈。”東城居民李恒習慣了下班后先來看會兒書再回家。

  “城市的書房,不滅的燈火”,令人神往,卻實屬不易。過去十多年,電商的興起、房屋租金與人力成本的節節攀升,以及碎片化閱讀的偏好、數字化閱讀的便捷,曾一度將實體書店逼入絕境。

  “算經濟賬,寸土寸金的二環里,開書店并不劃算。但一代代市民共有的價值趣味、審美追求、生活態度,需要精神地標來承載,讓文脈延續。”北京市東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海英說,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必然給書店騰出一席之地。

  為了居民百姓“家門口的書香”,北京東城先后推出19項扶持舉措,真金白銀支持書店發展。特別是2021年加快“書香之城”建設以來,一批實體書店進入商場、社區、園區、樓宇,以各具特色的創新探索融入百姓生活……

  出門往東不足200米的更讀書社,又是另外一種氣質。“萬物皆可燃”——5個飛揚的手寫體大字高高掛起,與云朵、鳥巢、楓葉等形狀不一的吊燈一起,點亮來客的熱情。

  “更讀書社是活的,每次來你都會發現一副新的面孔。選品、裝飾、圖書、餐食,它在一直變化,不斷適應客人需求。”更讀書社創始人王雷說,在二環里開書店是奢侈的,因此我們不能止于書店,而要做“鏈接者”。“誰說書店里不能開播客、喝咖啡、交朋友、上自習?”

  更讀書社的確不止于書社。它的最深處擺有一片整齊桌椅,書架上的書全都貼有“紅簽”,不賣只借,一旁還立著圖書館才有的借閱機器。把公共圖書館開進書店,這是東城區創新推出的“館店結合”模式。將公共圖書館功能區與書店的消費場景融為一體,不僅能節省空間、節約成本,還能凝聚人流、活躍人氣。

  得知書店里還能辦理借書證,不少居民前來嘗鮮:“在這里既可以找書、聊書、買書,還能借書、還書、看書,方便!”“過去,借書要跑大老遠。現在,圖書館來到了家門前。”

  老城滋養著書店,書店滋養著愛書人。一種“文化即生活”的氛圍在北京東城蔓延:全區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以2.09家位居北京首位、全國前列,8個大型書城、近200家實體書店、5條慢生活書店探訪路線,密織著老城的文化網絡,形塑著老城的精神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說,文化底蘊源于歷史的沉淀,也來自當下的培鑄。王府井具有700多年建街史和百余年商業發展史,是獨具人文魅力的國際街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的“文化會客廳”。“我們加速‘崇文爭先’創新實踐,從‘文化+’角度培育新業態、打造新場景、探索新模式,以文化塑形象、增動力、提品質,使其既有‘煙火氣’又有‘書香味’,讓文化東城的胡同街巷、樓門院落更有韻味,也讓市民崇文禮敬、老城煥發新生。”

  夜色已沉。此時的北京,暫隱了日間的繁華,多了一絲靜水流深。城市書房的燈火亮著,有人頭一回走進,有人席地而坐,有人心滿意足而歸,有人在這兒憧憬未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明浩 孔祥鑫 張漫子)

關鍵詞:北京,王府井大街責任編輯:張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