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飲食,是近些年網絡上很多年輕人嘗試的一種減肥減脂方法。
具體是指:將每天的進食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比如早上9點才吃早飯,晚上5點前吃完晚飯),剩余的16個小時禁食,就可以控制體重。
然而,近期在美國心臟協會舉辦的一場會議上,一項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鐘文澤教授團隊的研究指出,進食時間控制在8小時之內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可以增加 91%。
該結果一經媒體報道,就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一場大討論。那16+8飲食法真的不健康,甚至會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嗎?
先說答案:不一定!
這場爭議源于大眾對新研究的錯誤解讀
從研究目的上看,這些研究人員想要知道長期采用“16+8”飲食計劃是否會對人體健康帶來潛在影響。
為此他們分析了2003年到2018年期間,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中的數據(每年對5000人的飲食習慣進行抽樣調查),并且與美國2003年到2019年死亡人群的數據進行了比較分析。
綜合來看,這項研究規模龐大,一共納入了約20000名美國成人的數據。在參與調查的第一年,他們完成了兩次關于飲食的調查問卷。隨后他們經歷了長期的隨訪,中位隨訪時間是8年,最長長達17年。
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將進食時間控制在8小時里的人,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要高出91%。對于那些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哪怕進食時間額外延長2小時到10個小時,死于心血管疾病或是中風的風險依舊會高出66%。
而且研究結果還表示,人們普遍認為“健康”的“16+8”飲食計劃,其實并不能減少全因死亡風險。相反,如果將每天吃飯的時間延長到16個小時,在8個小時的睡眠外都可以進食,那么在癌癥患者中,癌癥的死亡風險反而降低了。
目前網絡上,一些人只引用了上面這些結論,這樣仿佛是在暗示流行的“16+8”飲食計劃,對身體非但沒有益處,反而還可能有害。這種解讀,或許正是這項研究結果引起如此大反響的原因之一。
對于類似新研究大眾需要謹慎解讀
事實上,除了普羅大眾對這條新聞報以關心之外,生物醫藥行業對這項研究也有比較多的討論,而討論的結果則傾向于認為,關于此項“觀察性研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大眾目前的解讀可能過于簡單粗暴。
比如這條新聞在互聯網上爆火的時候,較真的人會發現,相關新聞唯一的來源就是一條新聞稿。而這項研究本身的完整數據也還沒有在會議上正式公布,因此諸如Matthew Herper 等醫藥領域的知名記者就質疑,或許很多人在發表這些新聞博眼球時,壓根就沒有鉆研過原始數據。
首先,在面對生活習慣的調查研究時,我們要意識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嚴謹作答。比如,一些人可能記不清自己究竟吃了多少,進食的時間如何。簡而言之,人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我們無法100%采信問卷的結果。
而更大的問題在于,給出不同答案的人群之間,或許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比如那些決定采取“16+8”飲食計劃,或許本身就對自己的健康有所擔憂。又或者,能夠長期堅持“16+8”飲食計劃的人,身體的代謝水平和其他人存在差異。
總而言之,不同人群并非隨機分配,背后有著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需要考慮。
科學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從嚴謹的角度講,這項研究結果并不能證明“16+8”飲食計劃對身體有害,也不能告訴我們“16+8”飲食計劃究竟是好是壞。
更理性的說法應該是,這些研究結果讓我們意識到目前的科學界對“16+8”飲食計劃的認識仍有一些不足。而我們應該開展更多的研究,去理解背后的生物學,從而指導開發出對人體健康更有利的生活方式。
一個經典的案例,或許就是對于“魚油”認知的螺旋式上升了。早些年,人們發現因紐特人幾乎不得心臟病,并將背后的原因歸于他們的飲食習慣——因紐特人每頓都要吃很多富含脂肪的魚肉,這些魚油可能是保護因子。
這個觀察當然談不上嚴謹,因此后續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也包括了隨機分組的臨床試驗。這些研究起初并沒有給出清晰的答案,甚至發現魚油并不能保護心臟,直到有一項更為嚴格的臨床試驗,使用高純度的魚油,才觀察到了這一保護作用。
即便如此,依舊有人質疑在這項研究中使用的安慰劑是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換而言之,不是魚油有保護效果,而是和更差的安慰劑做起了對比。
總之,針對某一現象的科學研究往往需要長期大量的過程,需要來自多方論證。尤其是涉及到健康領域,更需要謹慎對待。為了得到更明確,更靠譜的結論,或許我們還需要等待更多年,但這一切終究會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