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塔吉克斯坦山水相連、命運與共,古老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人民2000多年的友誼。中國漢代張騫、唐代玄奘、明代陳誠都曾在塔吉克斯坦留下了友好足跡。”7月5日,在對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塔吉克斯坦《人民報》和“霍瓦爾”國家通訊社發表題為《共創中塔關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中這樣寫道。
漢代張騫、唐代玄奘、明代陳誠,習近平主席為什么要提到這三位歷史人物?他們與塔吉克斯坦有怎樣的故事?
張騫雕塑。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 攝
漢代張騫:被稱為“中國派往塔吉克斯坦的第一位大使”
塔吉克斯坦素有“高山之國”之稱,依帕米爾高原與中國毗鄰。西漢張騫鑿空之旅,兩度途經塔吉克斯坦,開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曾說過,張騫是中國派往塔吉克斯坦的第一位大使。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不料在路上被匈奴扣押,十年后張騫一行終于抓住機會逃脫,繼續西域之行。他們取道吐魯番盆地,沿塔里木河西行,越蔥嶺,也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境內。
大宛在今天的費爾干納盆地,也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大宛國王知道張騫來意后,派遣向導護送張騫前往康居,并從康居前往大月氏。此時大月氏在西遷后已將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北部重鎮苦盞收入版圖。有學者認為,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張騫正是從今天的苦盞一帶進入大月氏屬地。
有學者考證,有文字資料證明張騫曾到達距離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25公里的吉薩爾地區,并曾受到熱情款待。
張騫之后,絲綢之路逐漸形成。粟特人(中亞古族,主要居住地包括今天塔吉克斯坦的部分地區)善經商,5至8世紀,主要從事陸上絲綢的國際貿易,最盛時將生意從拜占庭一路做到中國。
玄奘法師銅像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見聞記述涵蓋如今的塔吉克斯坦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佛教翻譯家。玄奘于貞觀元年開始,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后十七年。歸國后,由玄奘口述親身游歷西域的見聞,經其弟子辯機筆錄,于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成書《大唐西域記》。全書共12卷、10萬多字,按照玄奘行程順序,記述了他親身游歷的110個及路途傳聞所知的28個城邦、地區和國家的概況,翔實記載了當時被稱為“西域”的中國西部、南亞、中亞和西亞等廣大地區的面積、都城、地理、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等情況。如還原成當下的國家地域,這些地區覆蓋了包括塔吉克斯坦在內的南亞、中亞、西亞等諸多國家,以及地中海以東、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等。
一千多年前,玄奘西行,歷經艱難險阻,終成中外交流史上的一顆明珠。一千多年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也在當今世界閃耀著光輝。回首玄奘西行之路,既是一場追尋真理的旅程,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不朽的紀念碑。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玄奘用實際行動證明,用虔誠與善意溝通往來,才能讓人類文明走得更遠。
陳誠
明代陳誠:在一些中亞古城“留下了來自東方的足跡”
在鄭和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同時,以陳誠為代表的中國使節重新踏上陸上絲綢之路,開辟了更為廣闊的交流場域。
陳誠,元末明初人。明朝前期,陳誠五次出使西域,在一些中亞古城“留下了來自東方的足跡”,為穩固西北邊防、促進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維護陸上絲綢之路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獲歷史學者評價“其功不減于鄭和”。
陳誠在出使時留心沿途風物,“圖其山川城郭,志其風俗物產”,留下《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等傳世著作。其中《西域行程記》記錄了他旅行沿途的山川道里,其中也有關于中亞情況的報道。《西域番國志》記載了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社會狀況及在那里的所見所聞。兩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明清所撰修的許多著作,包括《明史》中有關西域的部分,都參考陳誠的這兩部著作。
不只是張騫、玄奘和陳誠,古老的絲綢之路見證了中塔兩國人民2000多年的友誼。而今天,從孔子學院到魯班工坊,從中塔中醫藥中心到“健康快車國際光明行”,從文化日、研討會到互派留學生、翻譯出版書籍,民相親、心相通的涓涓細流持續匯入兩國友好的大海,必將繪就中塔友好新藍圖,譜寫互利合作新篇章。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央廣網、“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上觀新聞、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中國與中亞的友好交流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