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湘江新區蓮花鎮桐木村轄區內的南洲湖高架橋下,一座擁有兩個乒乓球臺和多個羽毛球場的多功能運動場煥新登場,吸引許多村民前來打卡。
這里原是一處閑置空地。為豐富村民文化體育生活,體育部門把它改建成運動場,可滿足附近3000多名居民的運動需求。
高架橋下的空地化身球場、綠地公園有了健身中心......近年來,長沙市持續加大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推動城鄉健身場地設施從有向優轉變。
“十四五”以來,長沙市、區縣(市)兩級投入財政資金超2億元,新建智慧社區健身中心319個、室外運動場439個、“國球進社區”75處、健身步道203公里、鄉鎮(街道)全民健身中心10個,投放健身器材500套。2023年底,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77平方米。
長沙還積極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間,吸引社會資本新改建鵝羊山體育公園、長沙產投·高新區全民健身中心、白霞社區社會足球場等9個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項目,今年又成功申報了赤馬湖體育公園和烏山全民健身中心2個補短板項目。
2019年來,長沙更是積極探索“互聯網+公益健身”融合發展,按照“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維護”五位一體工作思路,采取“政府出資、社區出地、企業運營”新模式,建成智慧社區健身中心319個,廣泛分布于全市93個街道240個社區,初步實現了“出門就是運動場,下樓就有健身房”的工作目標,有力緩解了社區居民“健身難、健身貴”的現實難題,深受群眾歡迎,被評為全國智能體育典型案例和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
作為新一線城市,長沙土地資源十分緊缺,體育實際用地不足。為推動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長沙市體育局按照因區(縣)市施策、因地制宜原則,綜合分析資源條件,明確各區縣(市)2024年-2025年人均體育設施用地指導目標,用好財政資金補助杠桿,引導區縣(市)政府及社會主體多措并舉,有效增加體育健身設施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健身需求。
長沙市體育局一位負責人介紹,結合鄉村振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有機更新等城鄉發展規劃,長沙因地制宜推動在公共綠地、社區閑置空地、小區公共場地、城市“金角銀邊”等公共空間建設標準或非標準室外運動場,全面建立起與群眾需求相適應、與人口要素相匹配的區縣(市)、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實現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全覆蓋。
“我們還積極推進公園綠地、高架橋(立交橋)下等公共空間的綜合利用。”這位負責人說,今年以來,長沙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城管局和市體育局等部門協同配合,對全市城區237座高架橋(立交橋)和76個城市公園進行摸底,梳理適合橋下空間改造體育設施的橋梁17座、適合改造體育設施的公園27個。
目前,湘江新區蓮花鎮桐木村南洲湖高架橋下空間改造體育設施已完成。長沙還選定湘府路大橋(西)、花侯路瀏陽河大橋(東)、四方坪清廉主題公園作為橋下空間改造體育設施試點項目。
據悉,長沙將重點抓好體育公園、健身步道、水上運動設施、“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橋下公共空間改造等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持續增加體育健身設施有效供給,力爭在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5平方米以上。至2025年底,長沙各區縣(市)將至少擁有1個家門口的公共體育場或田徑場、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公共體育館。(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