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在開啟全面深化改革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提醒全黨——
“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
這四個問題,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破題、解題,一切從人民需要出發。正如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深圳蓮花山公園鄧小平同志銅像敬獻花籃。(拼版照片)
曾經,一紙戶籍讓進城農民難以“融”入城市生活。
改,涉及的人口規模巨大,牽涉的部門多達十余個,難度和挑戰不言自明;不改,廣大農民如何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深思熟慮、果斷拍板: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
之后,從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到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再到分類放寬或取消城鎮落戶限制……步步深入的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共享城市公共服務。
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
用好問題導向這一破題之“密鑰”,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且反復出現的問題背后查找體制機制弊端,找準深化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
“黨的十八大前的一段時間里一些領導干部中吃喝成風,老百姓意見很大。”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總書記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作風問題入手,以中央八項規定為切口,把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他說,我們下決心整治,現在管住了,人民群眾拍手叫好,“這就是小切口、大成效”。
2018年7月,吉林長春長生生物疫苗案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倳浀谝粫r間作出指示,要求“以猛藥去疴、刮骨療毒的決心,完善我國疫苗管理體制,堅決守住安全底線”。一個多月后,他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體制的意見》。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前門石頭胡同的快遞服務點,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遞小哥”。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總書記十分關心這一群體:“部分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等人群沒有納入社會保障,存在‘漏保’‘脫保’‘斷保’的情況。”很快,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習近平總書記直言:“我了解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許多收獲,也有不少操心事、煩心事。”
2024年5月23日,一場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在山東濟南召開,主持會議的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面對面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請大家暢所欲言。”
這一次開門問策,有6位企業代表、3位專家學者先后發言,總書記不時提筆記錄并插話詢問,了解具體情況,深入交流回應。
向前回溯。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總書記在湖北武漢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建議,“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2020年,為了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總書記在兩個月內主持召開了7場專題座談會,聽取來自方方面面的聲音……
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貫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總書記說:“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2024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我們要利用倒逼機制,順勢而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也是民意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環保督察、河湖長制、國家公園等創新舉措陸續面世,美麗中國蔚然成形。
“現在,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學生太苦太累,辦學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視太功利……”這些年,總書記致力于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2020年,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出臺,劍指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說一千道一萬,要由人民來評判,歸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司法責任制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等措施落地落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為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總書記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別化探索。2021年在中國醫改“探路者”福建三明調研時,總書記談到下一步醫改目標:“看大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的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這個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間起步。”
2020年11月18日,居民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醫保辦咨詢、辦理手續。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解決了多少問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判改革成效的標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數千個改革方案得以實施,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治等各個領域,涉及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各個環節,“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一理念貫穿始終。
不久前的一次開門問策中,當有學者發言提到“接下來的這輪改革,力爭讓更多群體有更強的獲得感”時,總書記贊許道:“這句話正是點睛之筆。”
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價值取向始終立于“改革四問”的基石之上,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層邏輯。正如總書記所概括的,“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