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考卷,常答常新。
今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時指出,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從魚鹽之利、舟楫之便,到向海要糧、向海問藥,青島依托鮮明的海洋優勢和特色,持續興海濟民,不斷借助科技創新激發海洋產業潛力與活力,加快培育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04:38
探海,做海洋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2024年7月4日,在青島瑯琊臺集團海洋微藻實驗室,工作人員查看小球藻的生長狀況。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將一枚圓柱形的“黑匣子”投入海中,通過傳感器監測海水的總磷、總氮數據,就可以為控制藻類植物生長、治理海洋污染“對癥開方”。
這個“黑匣子”,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新成果——海水總磷總氮原位分析儀。經過多年的科創研發,這一海洋監測領域的重要儀器已實現國產化。
“海洋監測裝備研發涉及聲、光、電磁、生化等學科,是一個多學科交叉、多技術領域協同攻關的過程。我們能夠取得當前成果,有賴于青島當地扎實的科技創新資源。”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黨委書記孫繼昌說。
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是關鍵。
位于青島市嶗山區的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無人機照片,2024年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青島擁有全國唯一的海洋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嶗山實驗室,還有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機構50余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全職涉海院士23人,全市海洋人才總量達37.65萬人,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創力量支撐。”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總工程師張惠珺介紹。
嶗山實驗室外景(無人機照片,2024年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緊緊抓住科技創新優勢,探索廣闊海洋蘊藏的豐富資源,青島一系列科創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自主創新研發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LY102)已獲得藥物臨床試驗批準,抗腫瘤新藥海藻倍他葡聚糖(BG136)已完成臨床一期試驗,有望成為新一種海洋創新藥物;
——率先研發選育“壬海1號”“海興農2號”“海興農3號”等南美白對蝦新品種,此類海蝦種源依賴進口的狀況大大改善;
——研發出網衣清洗機器人,可對深海養殖網箱、網衣的狀態進行監控和維護,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深海養殖平臺的養護難、排障難、作業風險高等問題。
2024年7月11日,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右一)在介紹網衣清洗機器人水下工作原理。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青島正推動海洋科學及相關產業邁向高端,進軍深海。在眾多優質科技創新平臺和資源的加持下,這座海濱城市的整體海洋產業結構也正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轉變,快速形成海洋發展新優勢。
興海,做藍色引擎轟鳴的“主陣地”
從百多年前的漁村漁港,到如今千萬人口的現代化都市,向海圖強的青島正不斷加強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的協同,一大批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海洋產業藍色引擎持續轟鳴。
位于青島城陽區的逢時科技透明工廠,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轉。通過對海洋磷脂在分子層面的探索和更新改良提純方式,該公司磷蝦油產品的生產工藝、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開辟了南極磷蝦高值利用新路徑。
逢時(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李一飛說,企業還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如國家級南極磷蝦超前研發質量與檢測中心、慢病醫學營養研究中心等,通過聯合研發推動南極磷蝦產業不斷邁向價值鏈高端。
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進行研發測試(2024年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從以海藻為基礎研發的醫用敷料、生物肥料,到自主研發的壓載水處理系統,再到具有海洋特色的“藍色藥庫”,越來越多企業將科研成果深度轉化,為海洋產業注入動能。
2021年至今,青島累計立項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項目84項,各級科研經費支持近25億元,促進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
青島市科技局海洋科技處處長李德強說,2023年全市涉海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9.35億元,同比增長70%,涉海高新技術企業增至638家,同比增長27.1%。
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海上作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青島國信集團供圖)
重大項目也成為青島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的有力引擎之一。2022年5月交付運營的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截至目前累計收獲2600余噸大黃魚,15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2號”也正加緊建造;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日前在青島完工交付,我國深水油氣裝備自主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我們統籌海洋項目建設,錨定海洋漁業、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重點產業鏈,強化產業鏈招商引資,推動海洋產業重點項目早落地、早實施。”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孟慶勝說。
位于青島市李滄區的青島水務百發海水淡化廠(無人機照片,2024年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近年來,青島還出臺了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企業倍增計劃等多項政策措施,助力海洋產業、海洋企業做大做強;集中推進總投資2100億元的140個海洋重點項目,持續引進落地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推動海洋產業提質升級。
這是青島水務百發海水淡化廠生產車間內景(2023年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2023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2024年第一季度,青島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實現首季高質量起跑。
強海,做海洋經濟發展的“開放地”
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一派繁忙景象。全自動化軌道吊和自動引導車相互配合,迅速將一個個集裝箱運送到指定的裝卸位置。
作為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目前青島港集裝箱航線總數已有220余條,航線數量和密度位居我國北方港口首位。
輪船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停泊作業(無人機照片,2024年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今年以來,青島港又先后增開美東、歐洲、東南亞、墨西哥等國際集裝箱航線7條。”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公司副總經理張勇介紹,今年一季度青島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11.3%,其中北美、南美航線貨量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地處“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和黃河流域重要出海口,青島依托港口優勢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持續做強海洋經濟發展的“開放地”。
近年來,青島堅持與沿黃省區陸海聯動。為進一步便利黃河流域省份企業開展進出口業務,截至今年6月底,山東港口集團在國內重要物流樞紐城市已建設內陸港50個、開通班列線路100條,沿黃省區的許多產品通過海鐵聯運從青島港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西安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通過內貿鐵路運至青島港,再由海運運輸至荷蘭鹿特丹,全程只需30至35天。
“青島憑借區位優勢和多年布局,在國際港口城市競爭中占據了有利位置,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凱說。
青島還在國際多邊合作機制和平臺的助力下,持續擦亮高水平對外開放“名片”。作為我國面向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開展地方經貿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位于青島的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上合示范區)依托“海陸空鐵”交通樞紐優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為上合組織國家面向亞太區域合作打造“出海口”。
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區已開通中歐班列線路32條、累計開行3200多列,通達上合組織國家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23個、城市54個。
“上合示范區已成為‘東接日韓亞太、西聯中亞歐洲、南通東盟南亞、北達蒙俄大陸’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上合示范區管委會產業發展一部部長臧元奇說。
在打造開放型、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青島也迎來眾多機遇疊加,藍色動能持續澎湃:青島自貿片區作為國家首批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打造黃河流域“9+2”區域跨境電商進口商品供應鏈產業集群;“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2023年揭牌運行以來,在實施海洋生態治理、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方面持續發揮引領作用,贏得多國人士贊譽……
趕海踏浪,青島正加快步伐邁向深藍、遠海,奮力書寫經略海洋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