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界面到底在哪?”來自山東濟南的張女士前不久到北京旅游,在北京朝陽一家購物中心某品牌飲品店掃碼下單時,被復雜的操作界面搞得心煩意亂。
原來,她掃碼后反復跳出又一個二維碼,顯示“添加福利官領購物券”。張女士覺得自己只是來北京旅游,今后完全用不到這項福利,便拒絕添加。可她始終找不到付款界面,咨詢服務員后被告知,界面右上方不起眼處有3個小點,點擊最中間的小點就可以下單。
“掃碼付款就像剝洋蔥,剝開一層還有一層。二維碼應該是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怎么反而成了‘攔路虎’?”張女士吐槽說。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餐飲店、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均存在線上支付操作煩瑣的情況,有的需要關注公眾號或下載App才能下單付款,有的會跳出各種各樣的商業廣告。
受訪專家認為,商家此舉暗含投放廣告、分析整合客戶信息、為用戶“畫像”等營銷思路,大多數點餐程序將應當明示的內容隱藏在“同意規則”“隱私政策”當中,或是以極小的字體等其他不顯著的方式,讓消費者無法輕易辨識或獲取經營者所要告知的內容。這些做法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亟待相關部門加大整治力度。
層層點擊才能付款
強制關注套路多多
山西太原的蘇先生直言“苦二維碼久矣”,“掃碼之后全是廣告”。很多次,他掃描二維碼后,出現的是小程序,但一點進去就會自動跳轉廣告,不小心觸到立馬就會進入另一頁面。
“只要我的手機有輕微震動,這個機制都能感受到并自動跳轉廣告。如果是單純的網頁投放廣告,我還有選擇關閉、拒絕的權利,但這種通過手機輕微震動去觸發廣告的行為,很難關掉。”蘇先生如是說。
近日,記者走訪北京東城、西城、朝陽多家商超發現,一些店鋪在掃碼點餐過程中為顧客設置了煩瑣的操作程序,有的還需強制關注公眾號,“不關注就沒法消費”。
在北京西城一家飲品店,若不掃碼關注公眾號則無法點餐。關注公眾號后,記者立刻收到了加盟廣告和轉發贈送飲品的信息,公眾號最下方自左到右出現的是“我要點餐”“會員中心”“品牌加盟”三個選項。最后,點擊“我要點餐”,才來到點餐小程序。
“有時在醫院開藥,附近有掃碼免費領塑料袋的機器,往往需要關注公眾號才能領。但我經常遇到‘套中套’:掃碼關注后,還需要讓我再關注另一個,這樣連續關注幾個后,才可以得到塑料袋。”北京市民趙女士吐槽,而且公眾號內容大部分是引流廣告,甚至會有些不健康的低俗內容,還有可能導向病毒鏈接。
趙女士說,相較于這種“套中套”,她更愿接受付費方式,“與其頻繁點擊、關注、看廣告甚至提供電話、昵稱等個人信息,不如投幣取用呢”。
“一次,我在一家醫院內停車繳費。那里的二維碼會誘導開通一個19.9元每月的自動扣款。幸好我仔細看了,如果把彈出的付款頁面當成該次停車付費,大概要等下個月自動扣費時才能發現。”一位受訪者說,而且停車的時候一定要輸入停車位編號、在手機上掃碼付款,這對老年人很不友好。其父親有老花眼,開車不用戴眼鏡但看手機必須戴,為了車牌號幾個數字折騰了很久。
關于商家讓消費者在掃碼過程中關注其他信息的原因,受訪專家認為有進行市場推廣、增加商家自身平臺粉絲數量、節約營銷成本、收集消費者數據信息、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等因素。
在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郜慶看來,其中更暗含營銷思路。一方面,商家可以在掃碼點餐系統中設置會員體系,配置會員儲值、優惠券等,增強客戶黏性。另一方面,借助掃碼服務引導消費者關注或授權,商家可以采集海量信息數據并進行分析整合,更精準地為用戶“畫像”,了解目標用戶的價值、行為、需求、偏好等,向消費者進行活動促銷、上新宣傳或其他商業廣告的消息推送,將數據流量轉化為真金白銀。
“讓消費者關注公眾號后就能收集消費者的手機號、地理位置等個人信息,可以幫助商家做進一步的消費者群體分析,方便推送個性化廣告等營銷活動。”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葉剛說。
超過范圍收集信息
涉嫌侵犯顧客權益
“關注公眾號小程序—注冊賬號—找到頁面但找不到停車繳費—找到停車繳費—輸入車牌號—繳費”,廣東江門的胡先生已對這一套操作習以為常,有時候還可能出現“插曲”:繳費過程中可能自動彈出減免券,消費者點開發現是“坑”,退出程序后又要重新輸入車牌號,全程下來起碼要耗費三五分鐘,而且停車場一般信號很差,網速還慢,極其浪費時間。
此外,他還發現當地某停車場小程序有暴露個人過往行程信息的問題。該小程序一車一碼,掃碼繳費。他的朋友掃描了二維碼繳費,“繳費過后居然能看到我個人車輛以往的繳費行程,包括起止停車時間、地點、時長等”。
記者采訪發現,在一些消費場所,掃描二維碼后,還會彈出“需要獲取個人信息成為會員才可以點餐”“獲取地理位置”之類的提示,消費者如不同意獲取個人信息就無法接受服務。
北京海淀居民閆女士有一次去自家附近的一家飯店用餐,店員建議其掃碼點餐。閆女士掃碼后出現了一個注冊會員界面,其中需要填寫客戶姓名、性別、生日、手機號碼、密碼、驗證碼等信息。
“我一直不喜歡點餐還需要提供各種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和我用餐沒有一點關系!此前填寫信息時,我往往會填寫一個錯誤的名字、錯誤的生日,這次要填的信息還比較多,令我越發排斥。”閆女士吐槽,“‘要輸入驗證碼’像是為確保我填寫的是正確的手機號碼。”
在社交平臺,不少網友反映線上點餐提供手機號等信息后被店家騷擾——“掃碼點單以后,有商家通過電話號碼搜索加我好友”“今天掃碼用餐,給店家評價了三星半,晚上臨近10點,商戶來電希望我點滿五顆星”。
受訪專家認為,商家此舉或構成侵權。郜慶分析,“強制交易”不僅包括交易條件(如定價、數量、質量等)的強制,也應當包括交易方式的強制或變相強制。“在最低消費、謝絕自帶酒水、開瓶費等傳統格式條款之外,對交易方式進行強制或變相強制的規定,也應當視為格式條款。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郜慶認為,從實踐中來看,大多數的點餐程序多將應當明示的內容隱藏在“同意規則”“隱私政策”當中,或是以極小的字體等其他不顯著的方式,讓消費者無法輕易辨識或獲取經營者所要告知的內容。“在經營者未履行明示義務的前提下,無法得出消費者同意收集個人信息的結論。”
他進一步提到,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規定了“最小必要”數據采集原則。在就餐場景中,顧客的姓名、性別、社交賬號、電話號碼都是跟就餐沒有直接關聯的個人信息,商家一般情況下只需要知道“桌號+就餐人數+菜品數量”就可以提供餐飲服務,若經營者在設置掃碼點餐、下載App等環節中,獲取的個人信息超出上述規定的合理范圍時,就會涉嫌過度獲取消費者信息。
“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是否授權其個人信息。部分場所在掃碼后,消費者面臨著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在郜慶看來,消費者采取何種交易方式完全取決于其個人意愿,經營者(尤其是公共服務行業經營者)理應完善配套措施,既要實現“消費智能化”,也應保留人工通道,不能通過隱瞞或強制手段來侵害消費者權益。
“商家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處理應以服務內容為限。”王葉剛認為,如果商家沒有明確告知消費者收集對方信息的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和范圍,或沒有得到消費者明確同意就收集信息,也可能影響合同的效力。如果商家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競爭優勢,排擠競爭對手,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設置商家資質門檻
明確線上操作規范
如何簡化消費,規范掃碼消費亂象?受訪專家認為,需要從政府、商家、消費者等層面發力。
郜慶建議,明確商家提供服務時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邊界和條件,設置商家使用二維碼服務的資質門檻,嚴厲打擊違規使用二維碼套取個人信息的亂象。制定或修訂互聯網餐飲行業服務規范,建立互聯網餐飲服務的法律框架,明確線上點餐、支付等服務的操作規范,規范商家的公眾號推廣行為,禁止強制要求消費者關注公眾號或下載App作為提供服務的前提。
“針對不同細分領域制定相關合規指引文件,如上海市場監管局會同相關部門,針對網絡點餐、商超購物、餐飲服務、汽車銷售行業、停車場掃碼繳費等消費領域,分別制定了各行業的個人信息保護合規指引。”郜慶說。
去年7月,上海市消保委會、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制定發布《上海市網絡點餐服務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合規指引》,對部分超范圍收集的個人信息類型進行規定,明確掃碼后要求獲取“個人身份和財產相關信息”“精準位置信息”“關聯登錄獲取的信息”等均屬于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不僅違反了最小必要原則,還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加大對違規商家的懲處力度,比如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餐飲等服務行業的掃碼消費環節進行集中檢查。要求商家和第三方平臺在推出掃碼消費服務前進行備案,明確商家的服務內容和信息收集范圍等。對多次違規的商家列入‘黑名單’,限制其開展相關經營。”王葉剛補充道。
王葉剛認為,商家應當加強自律并優化服務。商家內部對掃碼消費環節進行多重審核,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關注、下載等點餐要求;應認識到持續經營和可觀的盈利需要依靠優質的商品和專業的服務,而不是過度依靠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精準投送。如果仍然采取掃碼服務,可以大幅簡化界面和操作流程,去除不必要的消費者信息的收集,減少廣告推送和營銷干擾。
“鼓勵技術創新和應用,使用更加便捷、安全的點餐方式,如普及獨立的智能點餐設備,從物理上減少消費者個人設備的使用,從而降低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泄露風險。”郜慶說。
王葉剛建議,消費者要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能夠發現商家哪些行為屬于不合理的掃碼要求,并認識到這樣有可能導致信息泄露和信息侵權。面對有些商家強制掃碼關注、下載App等不合理要求,要及時拒絕,可以更換消費場合或者通過合法途徑投訴舉報。(記者 文麗娟 見習記者 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