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特約評論員 成平
9月3日,有網友發帖稱,廣東普寧一中學出具的反對校園欺凌承諾書上,有“若出現校園欺凌事件,堅決不拍照、不錄視頻”的內容。普寧市教育局對此表示,情況屬實,已責令學校收回承諾書,并將該表述更換為“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內容,目的是避免影響學生學習。
反對校園欺凌承諾書。
如果校園內發生欺凌事件,受害者或旁觀者可以用手機固定現場證據,為后續維權、追責提供有力的支撐。學校要求學生承諾不拍照、不錄視頻,目的是什么?答案很簡單,怕視頻上網,事情鬧大。學校如此“膽小”,患上了“輿情恐懼癥”,病根是“怕擔責”。這一爭議表述目前已更換為“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帶不帶手機進校園跟反對校園欺凌之間沒有多大關聯性,多此一舉的操作反倒給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全社會對校園欺凌高度關注,一旦發生,從老師到校長往往吃不了兜著走。學校的“輿情恐懼癥”似乎可以理解,但輿情不是洪水猛獸。圍觀是一種力量,可以促進事件得到公平公正解決。一所試圖搞“內部消化”的學校,公眾有理由懷疑其能否公正處理校園欺凌事件,能否全方位呵護受害方,能否嚴厲懲處施暴方,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當然,祛除學校的“輿情恐懼癥”,還要靠法治的力量,不搞無限問責,不能“小過重罰”,堅持過罰相當、寬嚴相濟。讓學校卸下包袱、輕裝上陣、放開手腳,才能提升治理能力,這其中不僅包括治理校園欺凌,也包括其他校園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