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風起大陳》這部舞劇的名字,還以為是一部描繪古代烽煙的古典舞劇,其實,這里的大陳指的是浙江省臺州市境內的大陳島。1955年國民黨當局從大陳島撤離后,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進駐,隨后便鋪展開轟轟烈烈重建大陳島的畫卷。近日,浙江演藝集團舞劇《風起大陳》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亮相“大戲看北京”2024展演季,用肢體語言詩意重繪這段歷史。
《風起大陳》以建設大陳島的一家人為線索,展現了1956年第一批登島的志愿青年墾荒隊隊員,以及上世紀80年代的大陳島建設者的形象,用舞蹈還原了“墾荒排雷”“漁場建設”“電力建設”等史實,講述大陳島從滿目瘡痍到成為東海明珠的蛻變。
現實題材的作品難做,《風起大陳》迎難而上,抓住的是海島開荒中的意象性元素,從“風”“雨”“燈”“凳”“漁”等關鍵字切入,讓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在舞劇中碰撞。大陳島風大浪大,舞劇開頭就是狂風暴雨里母親走失的場景,緊張的氣氛一下抓住了觀眾的心。個體命運與海島的命運在劇中交織,角色從“與風為敵”發展為“與風為友”,擬人化的“風之舞”反復遞進,寫意地講述開荒歷史,勾勒出大陳島從舊貌到新顏的蛻變。
《風起大陳》中有不少亮眼的群舞,有書桌前精密的計算與鉆研,有實地里建設漁場的勞作,都與大陳島的建設緊密相關。大陳島的電力建設也是非常艱苦工作,主創團隊設計了一段女子群舞,在小竹凳上,女子抬手擰動懸吊而下的燈,也在期盼在前方作業家人的歸來,舞臺上方點點燈光,聯動的是萬家燈火。一般的舞劇中,女性群舞往往是偏風格性的、展示性的舞段,尤其是古典舞劇中,多用于呈現女性的美麗與雍容,但在這部現實題材舞劇中,這段女子群舞風格中正,含蓄細膩,把現代勞動女性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也與劇情高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作曲呂亮,曾是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作曲,也參與創作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等熱播劇集的音樂。從以往的創作來看,他的優長在于古典題材,沒想到此番《風起大陳》也給人帶來驚喜。相比于古典題材中化用傳統音樂風格,呂亮在《風起大陳》中的創作多用西洋樂器,鋼琴、提琴等樂器自帶史詩感。尤其是點斷狀敲擊的鋼琴,既能還原艱難的開荒經歷,還恰到好處地增添了詩意,讓觀眾看到艱苦,卻不會被苦難裹挾,將舞臺藝術呈現的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