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你在誰家吃年夜飯?”雖然2012年沒有農歷年三十,但“該陪誰的父母過年”這一問題卻無法回避,令獨生一代的年輕夫妻頭疼不已,甚至不少中年夫妻也因此產生摩擦。
“回男方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剛結婚不久的獨生子曹先生是山東淄博人,他認為如果自己剛結婚的媳婦不回自己父母家過年,會讓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沒有面子。
“讓我爸媽冷冷清清在煙臺老家過年不可能。”曹先生的妻子同樣是家里的獨生女,她對曹先生的說法并不買賬,“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應相應調整,各回各家有什么大不了的。”
為了給自己的父母掙回面子,兩口子爭執不休,本來高高興興過春節,卻成了吵吵鬧鬧過“年關”。
這個“年關”本不該有,“吉祥、平安、喜慶、團圓”才是中國人過春節追求的主題。為了“爭面子”影響夫妻感情得不償失,而“希望你們到我這過年”的父母們直接把難題拋給子女也略顯自私。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口流動的規模和范圍擴大,通婚圈隨之擴大。越來越多的夫妻來自不同的地方,生活在遠離家鄉的異地。平時工作忙,難得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體會到在家“盼團圓”的父母的心情,特別是獨生夫妻當然不忍心讓父母獨自過年,難以兩全便帶來摩擦。
“在北方很多農村過春節還有些禁忌,出嫁的女人是不能在娘家守歲的,女人回娘家以及走親訪友都有固定的內容和時間規定。如果年輕夫妻去女方家過大年,這是傷風敗俗的事情,會受到村民的非議。”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艾君說。
正是這些“非議”成為父母不能“丟臉”的理由,“必須帶媳婦回自家過年”成了一些男方家長和丈夫們眼中的“天經地義”。如果雙方能換位思考一下,面子問題是不是比和和美美過春節更重要?
其實,“去誰家過年”明明有諸多解決方案,比如“一年一輪”“各回各家”“一起過年”“旅游過年”等,只要夫妻雙方,父母雙方將他們過分看重的“面子”放下,互相遷就,有商有量,“去誰家過年”不就成了偽命題?
“這是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舉的時代,具時代性的文化一直在發展,春節文化更應跟上時代的發展節奏,與時俱進地看待各種問題。”艾君說。
今晚的年夜飯在哪吃,你們商量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