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的一篇博文《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再次提出了院士制度改革的話題。院士的平均年齡為何偏大?專家認為,院士的老齡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院士老齡化有其必然性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最近發表的一篇博文《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再次提出了院士制度改革的話題。院士的平均年齡為何偏大?中國科學院學部和中國工程院的相關領導曾多次說明:院士是一種榮譽稱號,是對過去成績的褒獎。在采訪中,不少科技界人士表示,成果需要用時間來檢驗,因此被遴選為院士的時間也會相應延后。
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例,他們獲獎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成果。2010年,河南理工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院的吳旭和王法有,曾對截至200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了統計分析: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4.3784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7.0331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7.3194歲。而相關研究表明,諾貝爾獎得主取得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齡在37歲左右。這意味著,從取得研究成果到獲得諾貝爾獎認可,需要10-20年時間。
熟悉院士增選情況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幾十個人。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為例,院士章程規定每次增選不得超過60個人。但實際上通常不能滿額,有一次甚至只選出了29人。院士是一種終身榮譽,“進來的少,老去的多,平均年齡偏大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院士增選只設置了年齡“上限”,沒有設置“下限”。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規定:被推薦人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在各學部正式候選人中,60歲以下的應不少于1/3。由于工程科技的特殊性,中國工程院被推薦人的年齡要求放寬至70歲。很明顯,兩院對于“超齡”被推薦人的推薦要嚴格很多。在近幾次的院士增選中,中國科學院當選院士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2007年選出29名院士,平均年齡53.7歲,60歲以下的20人;2009年增選院士35名,平均年齡54.1歲,60歲以下的27名;2011年新當選51名院士,平均年齡是52.6歲,60歲以下的有4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