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下歷史鏡頭。 人民視覺
投下莊嚴一票。 新華社記者陳建力攝
認真整理議案。 新華社記者劉金海攝
兩會傳遞鮮明改革指向
【鏡頭】 3月14日9時許,人民大會堂大禮堂,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莊嚴地按下表決器,方案通過,新一輪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大幕正式拉開。
改革,再次成為本次兩會的強音。
政府工作報告繼十八大之后再次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團審議時,重申在廣東考察時的話: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而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則被輿論稱作新一輪改革的“揭幕戰”……
“當前,人們對深化改革抱以厚望。協同推進各項改革,尤其是要重點改革政府行政體制,創造新的改革紅利。”浙江省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車曉端代表說。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推進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堅持深化改革,我們才能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共同發展,為實現‘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四川成都市市長葛紅林代表說。
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國務院機構改革無疑是本次兩會有關改革內容的焦點。人們注意到,與以前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相比,此次方案的題目增加了“職能轉變”4個字。
“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系。要通過改革,解決政府權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彌補‘缺位’,隔斷‘越位’,糾正‘錯位’。”吉林省銀監局局長高飛代表說。
再看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彭森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通篇貫穿了改革精神,提出了國企、非公經濟、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資源價格、收入分配、政府職能轉變、醫藥衛生等十幾個領域的改革任務,“字里行間透出改革新動向”。
代表委員在熱議改革話題,新聞媒體也將改革設置為一項重要議題,會內會外互動交流,深入探討:改革有哪些困難和阻礙,如何獲得改革動力,如何設計改革路線圖……
兩會傳遞著鮮明的改革指向,對攻堅克難、深化改革,人們抱有期待,也滿懷期許。
深刻把握改革時空方位
【原音】司富春委員說:“政府工作報告陳述了11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講得多、全、實!”張秋香代表認為,困難越多越說明改革勢在必行——開弓沒有回頭箭。
如何看待中國當前的改革?到了哪一步、應該怎么干、未來如何走,這些問題需要放在一個時空坐標中考量。
30多年來,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改革。依靠改革,我國經濟實現了舉世罕見的高速增長,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在發展的過程中,城鄉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懸殊、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應對解決這些問題,無疑要靠科學發展,而深化改革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司富春委員說:“政府工作報告陳述了11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講得多、全、實!”江蘇泗陽縣團縣委書記張秋香代表認為,困難越多越說明改革勢在必行——開弓沒有回頭箭。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深水區”、“攻堅期”……這些是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改革所處階段時的高頻詞,與其一起被提及的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
“改革需要全面推進,但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對全局尤為重要。”中國工商銀行江西省分行行長倪百祥代表說:“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環節,應該先行突破。”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委員認為,同30多年前普惠式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面臨的局面復雜得多:當初的一些改革受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已經成為改革繼續推進的阻力。
由此來看,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無非就是一些利益格局最難打破的地方。
就本次政府機構改革而言,“不該管的放權,該管的管住管好”,要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放權,勢必觸動一些長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需要政府部門以“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的態度面對陣痛,阻力是顯而易見的。“硬骨頭”之硬、“險灘”之險,就體現在這里。
“改革與危機賽跑,這并非危言聳聽!”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委員認為,“當前只有通過改革攻堅化解深層次矛盾、創造新的制度紅利,才能真正掌握改革和發展的主動權。”
凝聚共識探索改革路徑
【熱詞】 “摸著石頭過河”,曾經是中國改革的經典比喻。30多年后的今天,當探索式改革已演進為綜合配套式改革,“頂層設計”一詞應時而興,也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詞。
在中國的改革中,政治體制改革是引人注目的部分。這個之前似乎有些“敏感”的話題,現在已經變得“尋常”。
從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的答問,到媒體記者的報道,都清晰地說明:這方面的改革不是空喊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照搬別人的一套,而是身邊實實在在的進步。
觀察今年兩會,民主政治進程繼續推進:
同票同權,全國人大代表首次實現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產生;
“兩升一降”,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增加,更多基層聲音進入決策視野;
協商民主,在政協會議的平臺上,委員積極履職,建言獻策,渠道拓展,工作創新;
機構改革,政府改革和建設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
……
今天談論改革,無疑增加了許多自信。而這種對改革的自信,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體現。
自信的基礎是共識——中國未來發展最大的紅利還是改革。
共享型改革需要共建型參與,增進共識才能調動民眾的參與熱情,形成上下一致的改革氛圍。兩會上,“尋求推進改革開放的最大公約數”,成為代表委員履職的一個重要取向。
“未來中國轉型的關鍵在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又在于能否進行頂層設計。”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代表認為。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委員則提醒了另一個方向:改革本身是一個逐步摸索、逐步變遷的過程,頂層設計最多是個方向,下面必須因地制宜自主探索。
顯然,頂層設計與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相得益彰,是一個業已達成共識的改革方法論。而要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改革合力,則必須讓改革紅利更普惠。
中華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委員更關注法治對于改革的意義:“法治思維,也是推進改革的必須。”法治提供游戲規則,能讓改革和改革者規避風險;改革的成果也可以上升為法規和法律,得以鞏固和推廣。
(部分內容綜合新華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