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與工眾網聯合發布的報告稱,受訪的近六成農民工自我認定社會地位為底層,超八成表示對未來有信心,而逾半數常有負面情緒。
半數農民工感到孤獨
此次調查選擇與去年相同的全國20個主要用工城市,從720萬名工眾網注冊用戶中隨機抽取樣本,由工眾網工眾調研中心采取電話調查方式進行訪問。調查收集到有效問卷2011份,其中男性1434人,占71.3%,女性577人,占28.7%。
胡平介紹說,超過50%的農民工經常感受負面情緒,頻率為“幾乎天天”有負面情緒的比例達到12.7%,而偶爾有負面情緒的比例為39.9%,超過40%的農民工感覺到對生活、社會以及工作無能為力。就年齡而言,在16歲至24歲和25至45歲兩個年齡段里,都有超半數受訪者有負面情緒。
人大心理學系副主任胡平教授介紹,有57.9%的農民工自我認定社會地位為底層,其中底層認同的農民工孤獨、寂寞、無聊等情緒感受超過50%。
農民工希望參與社會
胡平對比去年與今年的調查數據后分析說,去年農民工覺得自己基本上被城市接納的比例達到了70%,這一數據今年有所下降,僅為60.4%,年輕的朋友覺得被城市接納的程度更低一點。在“對未來的信心程度”指標中,超八成的受訪者表示對未來有信心,其中49.5%表示非常有信心。
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俊秀認為,如今“收入”并不是影響這一群體幸福感的因素,而是他們需要參與,需要融入,更關注他們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發展,以及對未來的預期。“這些東西是新的影響因素”。
胡平建議,政府應該關注農民工的生存感受,既要滿足民眾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視群體接納、認同、尊重等社會性需求,同時關注農民工的社會參與需求。
她認為,要關注農民工的社會情緒,特別是關注其負面情緒,盡量消解那些不利于他們生活和工作的負面情緒,切實滿足民眾的基本心理需求。(記者 郭少峰 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