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消息人士稱,鐵路改革后18個鐵路局(公司)將組建七大區域公司,目前來看,這個方案擱淺了。"昨天,某媒體報道的這條消息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11天前,3月17日7點30分,北京市復興路10號,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的白色標牌被另一塊"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新牌子取而代之。然而,時至今日,除了原"鐵路部"的牌匾更換外,各地方鐵路局的牌子都還沒更換,而何時開始公司化轉制也沒有確切消息。
鐵路列服公司員工沈飛燕一如既往隨列車檢查提供高鐵餐的服務,小沈說:中國鐵路總公司已經成立了,但她的工作一切如常,并沒有什么變化。
沈飛燕:不知道以后會有什么變化,但心里邊還是會有一些不安,然后看看接下來會怎樣吧,對于我們這個行業來講,我還不知道有什么變化。擔心肯定會有一點,但是更希望是通過改制,自己會有一些更多的機會,工資能高一點,待遇能好一點。
報道稱,將原有18個鐵路局組建成七大區域公司的設計方案未能施行,是因為在目前的形勢下,進行這樣的改革不利于鐵路的安全、穩定和管理。不過,在大部制改革的文案中記者并沒有看到這樣的提法,而原鐵道部內部的工作人員也未曾聽說過這樣的說法。就連中國鐵路總公司內,在定員、定崗、定編的"三定方案"沒有出臺前,人員沒有任何變化。眼下,切實的是:在地方局牌子沒有更換、改革方案沒有進一步動作之前,基層人員依舊正常工作。北京某火車站一位鐵路職工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
鐵路職工:我感覺沒什么變化,真正有變化的時候,是在成立區域公司的時候,這時候變化比較大。這個改革觸及的主要是鐵道部,路局跟站段沒變,一定要做好工作,保證安全穩定,不要給改革添亂。
鐵路是個龐大的系統,全路共有職工200多萬人,可以想見,如此復雜、巨大的機構要進行改革,想一蹴而就顯然是不現實的。目前我們能夠確切知道的是:除了廣鐵集團、青藏公司不用更名外,其他16個地方鐵路局也要換牌,但是換牌時間還沒有確定。
其實,鐵路改革尤其是政企分開的改革一直在推進。2011年原鐵道部就制訂了《加快轉變鐵路發展方式、確立運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的改革推進方案》,而這一輪的大部制改革重點也放在鐵路系統上。那么,鐵路未來的改革方向究竟會怎樣?從時間上來看,大致需要一個多長的改革時間表呢?
就在半個月前的兩會期間,原鐵道部部長、現任鐵路總公司法定代表人盛光祖一再表明態度:鐵路要走市場化的道路,其目標是使各鐵路局能夠在公司化的機制轉變中更適應市場經濟特點。
盛光祖:今天方案里說了,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經營。我們努力讓票更好買一些。市場化的票價應該是和市場對接。鐵路的平均票價現在是偏低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廣鐵集團就率先改制,隨后其享有多項生產經營自主權,如自主決定人事管理、員工報酬、內部機構設置等,不僅如此,廣鐵還創建了全路第一家股份制運輸企業——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鐵路系統目前唯一一家在內地、香港和紐約三地掛牌上市的股份制企業。其后,也有大秦鐵路等鐵路公司先后上市,隨著高鐵的不斷開通,京滬、武廣等多個市場化運營的高鐵公司也紛紛出現,但鐵路系統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模式使整個鐵路市場化步伐仍顯得力不從心。
盡管各界期待,改革能盡快出臺時間表,但包括鐵路內部人士在內的有識之士卻都力主,用更長的時間來換取鐵路的平穩過渡。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紀嘉倫分析認為,鐵路改革涉及機構、機制、人員、組織方式等方方面面,尤其市場化運作模式下的火車票票價更是牽動人們的敏感神經,這樣一套系統改革要到位沒有一兩年時間也將難以完成。
紀嘉倫:我想不會把價格問題馬上提到日程上,不會那么快。先把機構調一調,該歸政府的政府管,該市場的歸公司,先把機構變,變了以后有很多問題要逐步研究、落實的,沒有兩年的時間都出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