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河北光伏產業巨頭怎樣沖破“市場寒冬”(一)
晶龍科技中心 今年3月20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無法歸還到期債務,依法裁定破產重整。無錫尚德曾創造國內光伏行業多個第一,短短10年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商之一,然而,最終卻走到破產重整境地。無錫尚德的境遇正是2012年中國光伏市場的真實寫照,傳遞給人最多的是虧損、減員、倒閉等字眼帶來的深深寒意。在全行業的低迷中,我省光伏產業巨頭晶龍集團突破困境,取得了難能可貴的業績———實現銷售收入195億元,上繳稅金2.48億元,晶龍集團公司和集團控股公司實現凈利潤1.68億元。晶龍集團是如何實現這一業績?它在運營上有何獨到之處?4月25日,筆者來到晶龍集團一探究竟。 1 以退為進:不上多晶硅奠定穩健基礎 古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退,不代表不做事,而是以退為進,做一些著眼于長遠的事,做一些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并見效的事,通過“退”做這些事情,為企業長遠的“進”奠定堅實的基礎。晶龍前十年,由“風險經營,快速發展”的思路,抓住機遇,搶先占領了制高點。2007年,正當全國光伏熱火朝天火箭式發展時,晶龍卻提出了“科學決策,穩健發展”的戰略。2008年,多晶硅市場價格達到頂峰的時候,國內眾多光伏企業大規模上多晶硅項目,晶龍集團沒有盲目跟風,而是“以退為進”將更多資金投入到科研之中。“但是現在再來看的話,我們當時的‘以退為進’策略成為晶龍在光伏危機中保存實力、屹立不倒的關鍵所在。”晶龍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靳保芳說。 2004年,太陽能市場迅速膨脹導致多晶硅市場開始出現供不應求,多晶硅價格從2004年的30-40美元/公斤開始快速上漲,到2008年現貨價格出現了歷史新高,達到500美元/公斤。因為其成本估值在20-30美元/公斤,多晶硅被看作供應鏈中最賺錢的部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擁硅者為王”成為國內眾多光伏企業發展的重要信條,諸多光伏企業將生產多晶硅視為企業發展的命脈之一,一哄而上。 然而,好景不長,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多晶硅的價格便急速從500美元/公斤暴跌至20—30美元/公斤。這讓下游廠商措手不及。曾有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多晶硅暴利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2012年光伏危機以來,多晶硅價格更是直線下降,最便宜的時候曾達到過12美元/公斤。”據晶龍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賈二英介紹,目前中國的多晶硅產能嚴重過剩。同時,與國外光伏企業相比,國內大多數企業生產多晶硅的成本又過高。在這種情況下,國內85%的生產多晶硅為主的光伏企業要么大規模停產,要么就是破產。 那么,晶龍集團又是如何做到“以退為進”,避免盲目跟風的呢?“當初能夠在國內眾多光伏企業上馬多晶硅的熱潮中保持冷靜確屬不易,畢竟當時多晶硅被認為是最賺錢的項目。”據主管生產與銷售的晶龍集團副總經理安增現介紹,針對是否上多晶硅項目,晶龍集團曾連續開過好幾次研討會,在激烈爭論之后形成共識。“晶龍集團與世界最大的多晶硅供應商美國海姆洛克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生產所需的多晶硅完全可以通過這一渠道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因此,晶龍首先是沒有必要著急上多晶硅。其次,相對于國外在多晶硅生產方面的成熟技術,當時國內還沒有掌握多晶硅生產的核心技術,生產出來的多晶硅缺乏市場競爭力。當時上多晶硅生產項目的企業實在是太多了,我們迅速作出冷靜判斷,國內多晶硅的產能將會很快出現嚴重過剩。”安增現表示,此外,多晶硅做不好還會造成嚴重污染,不利于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晶龍集團沒有盲目跟風投資上多晶硅項目,把投資更多地應用到科技創新上。“科技創新才真正是企業發展的最大推動力。”賈二英介紹說,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取得了提質量、降成本、增效益的明顯成效。使用90微米鋼線切割硅片開創了線切領域的先河,每年可多創造利潤近千萬元;在業內率先實現了100微米鋼線切割多晶片技術;自產涂層石英坩堝使拉晶成品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自主研發了準單晶鑄錠設備;今年第一季度開始,該公司新產品MWT(MetallizationWrap-through)高效光伏電池已正式投入量產,其多晶電池量產平均效率為18.1%,最高可達18.6%;單晶電池量產平均效率為19.6%,最高可達20%,這是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在這方面晶龍始終保持世界領先水平……技術水平的不斷突破,帶動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和成本進一步降低,使晶龍做到了硅片、電池片及其他光伏產品總比別人多賺“一毛錢”,成為晶龍渡過光伏寒冬的有力支撐。 更為重要的是,不上多晶硅項目,晶龍沒有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始終能夠保持輕裝前進。 |
關鍵詞:光伏產業,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