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為何容易“心碎”
7成知識分子在揮霍健康
“最近幾年,不斷有商界精英、演藝界明星和教授學者猝然辭世,他們的年齡都在35-60歲之間。英年早逝,格外引起人們的關注。”健康管理專家、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黃建始教授最近稱,七成知識分子處于“過勞死”的邊緣!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中國國民仍在透支健康。
中華醫院管理學會醫療衛生技術應用管理專業委員會(MTA)等機構曾經做過一次“健康透支十大行業”社會調查,結果表明IT和企業高管(含民營企業主)人群中身體透支現象最為嚴重,其余依次為媒體記者、證券、保險、出租車司機、交警、銷售、律師、教師行業。
這十大行業中的一些人普遍反映,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競爭壓力的加劇,他們從踏入社會時就開始透支健康,陷入了“健康負債”中。“我當然知道健康重要,可每天要忙的事情太多,惟獨沒有時間考慮它。”在北京海淀區一所普通中學擔任班主任兼英語老師的張菁說:“今年又有兩個不到50歲的同事得了冠心病,好幾個將要退休的老師也已經成了‘藥罐子’。看著這些老師,我似乎已經看到了自己30年以后的悲慘未來。”詳細
壓力、不良生活方式是猝死“元兇”
猝死雖然來得悄無聲息,但是回過頭思考,熬夜、加班、酗酒、暴飲暴食、抑郁……那些不經意的行為是否正一步步醞釀著悲劇?一瞬間結束的生命,與人們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有關。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理衛生科教授孫華認為,當今社會處于高壓力、快節奏的環境中,一些青年人緩解壓力的方式較為單一,通過酗酒或煙草的濫用,尋求情緒上的平靜或是愉悅感。而煙草和酒精的濫用對身體造成的影響較大,如導致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加上過度勞累,間接增加了猝死的可能。
有研究表明,抑郁癥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個獨立威脅因素。“心血管問題倒退過去調查,會發現患者在心血管病出現之前,已經開始獨立的出現了一些情緒方面的問題,這部分人群比正常人患病的比例要高。”孫華認為,抑郁焦慮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心血管病伴隨著焦慮抑郁,成為猝死的一個重要因素。詳細
猝死有兩個突然一旦發生難以救治
前不久,在2013年中國心臟節律周啟動活動上,中國心律失常聯盟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心臟猝死的發生率為41.84例/10萬人,以13億人口推算,每年心臟猝死總人數高達54.4萬,居全球之首。而目前我國心臟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夠搶救過來的患者不足1%,大部分人還沒到醫院就已喪失性命。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心律失常聯盟主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郭繼鴻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猝死有兩個突然,一個是突然發生。很多表面看似健康的人其實已經是猝死的高危人群,作息不規律、吸煙酗酒、胡吃海喝、平時不體檢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讓心臟血管悄悄損害,此外,勞累、焦慮、高壓、抑郁等負面情緒讓心臟雪上加霜。
第二個突然是猝死常發生在睡眠時或身邊沒人的時刻,這也給救治增加了難度。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時段,凌晨時分是心臟猝死的高發時段。人體內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套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讓心率增快,缺乏對心臟的保護。白天交感神經“上班”,夜間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上班”,凌晨當兩套神經“交接班”時,心臟容易出問題。高血壓患者的交感神經亢進,有些人在凌晨4點—早上8點容易出現血壓高峰,此時,長效降壓藥最好晚上12點吃,做好防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