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了解到,利益產業鏈助推異地傾倒危險廢物,相關部門調查遭遇阻力
據新華社電近期,多地曝出異地傾倒危廢污染事故,如浙企跨省傾倒近40噸危險廢物、蘇企異地傾倒廢物致土壤水源受到重大污染等,“生態炸彈”屢遭轉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記者調查了解,我國在危險廢物運輸、處理等方面均有明確規定。但在謀取私利的黑色產業鏈下,生產、轉運、傾倒等環環相扣。
危廢傾倒點仍留“黑斑”
6日中午,記者來到位于安徽宿州市埇橋區的一處傾倒點,解集鄉解集村的一個小山坡。雖然這里的危險廢物已被清理,但眼前3個大坑旁邊,仍隨處可見塊狀的黑斑。坑里水的顏色泛黑,水面上漂著一層“油花”。
幾位司機說,他們幾次看過有人拉東西,倒后就燒,冒著黑煙,遠遠能聞到一股股刺激性氣味。“離得近些,裸露在外的胳膊皮膚都會腫脹,嗓子有灼熱的辣痛感。”
埇橋區環保局法制宣傳教育股股長張韋說,5月25日接到舉報,解集村有人將“廢油”倒在大坑里并焚燒。經采樣檢測,檢出12種有機化合物,含4種苯酚類物質,有毒性,焚燒會產生有毒氣體,對呼吸系統、皮膚有損傷。
安徽多地受污染尚未查到危廢來源
當地環保部門說,李某到浙江麗水市松陽縣一企業倉庫裝上140桶約37噸“廢油”運到解集村,卸在一個大坑內。此前,已拉來約250桶累計60余噸,倒在坑內焚燒,造成地表200多平方米被污染,被污染石料達200余噸。
異地傾倒危廢污染并非孤例。安徽利辛縣、渦陽縣等地近年來也都發生過危廢傾倒污染事故,有的造成長達10多公里河段水質受污染,有的至今沒查到危廢來源,當地不得不承擔重大損失。
我國在危廢運輸、處理等方面均有規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王琪說,企業每年產生多少危廢、什么危害、怎么處理,均要向環保部門申報登記;如要送到外地處理要有轉移聯單,需經轉出和轉入環保部門批準;處理危廢的工廠要有危廢經營許可證。
危廢生產企業為納稅大戶受保護
管理制度如此健全,異地傾倒危廢為何還愈演愈烈?記者了解到,黑色產業鏈的形成,助推異地傾倒危廢。
基層公安人員說,異地傾倒危廢的背后已形成操作隱秘、分工細化的產業鏈。從生產到傾倒一般有三四個環節,生產企業將危廢擅自處理給下線。打著無害化處理幌子的下線,利用人脈再轉手到偏遠農村,交給下家。三線、四線中介人接手后,再聯絡當地“熟人”傾倒。
基層官員說,作為受害方,他們會到生產企業所在地調查。由于部分企業是當地納稅大戶,與政府關系“密切”,調查初期遭遇較大阻力,對方不情愿配合,后來被輿論強烈質疑,才答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