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從上世紀70年代的“喝一碗綠豆湯、懷揣倆雞蛋進考場”到現在“一對一補課、特制營養餐、租學區房”,今年高考期間,有網友總結了36年來“高考賬單”的變化,稱備考成本30年來漲幅超過8萬倍,一時間,“高價備戰高考值不值”成為熱點。
記者了解到,雖然目前沒有權威部門公布教育成本具體漲幅,但是不少家長都稱自己和孩子兩代人的高考備考成本相差懸殊。安徽淮南的李先生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參加的高考,幾乎是“零成本”考入了安徽大學。
李先生:我們那時候參加高考,除了學校的一些正常學習以外,補習班輔導班都沒有。除了交點學雜費,也就沒有其他更多的成本了。
今年陪著女兒參加高考的傅女士回憶起自己當年高考和現在孩子高考的花銷,就皺起了眉頭。
傅女士:我們那時候高考哪有什么花費,不就是自己在家里看書嘛。現在孩子們的花費簡直是沒有辦法說。
傅女士的女兒是藝術類考生,從專業美術的強化到文化課的補習再到去外地學校考試、面試的開銷,林林總總加起來接近十萬元。
傅女士:我們家孩子因為是藝考,藝術本身要請老師,老師每個課時的費用也不菲。文化課同時也要請家教,補習上費用比起一般人都要多出一倍多。因為給孩子多一些選擇,有時候我們要帶孩子去外地考試,住宿差旅的綜合費用也是一大筆。現在孩子的高考跟我們那時候沒法比,投入太多。
我們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只要你學,我花多少錢都愿意。安徽大學經濟學教授呂英斌分析,高考備考成本劇增的根本原因還是高考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考生的未來。
呂英斌:競爭必然要淘汰一部分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都希望通過這條大學之路成就子女。社會經濟狀況往高處高質量的發展,對國民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對家長、對學生本身都形成巨大壓力,另外這也是孩子將來就業和進一步成才的需要。
但是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一些家長特別是農村家庭對于高考投入的心態出現了微妙變化。家住安徽巢湖的胡先生在跟兒子商量以后決定不讓他參加高考,端午節過后就帶著兒子去他打工的上海找工作,或者讓兒子在上海上個職業技術的培訓學校,學點手藝,早點走上社會工作。胡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上大學的花銷太大,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所以不參加高考讓孩子早點工作是他們這些農村家庭比較好的選擇。
胡先生:我家小孩成績不好,我不打算讓他高考了,我準備帶著他去上海,他要想打工就打工,要不然就在上海找個技術學校學點手藝,早點工作。現在大學畢業工作也難找,還不如讓他早點工作。
安徽淮南的李先生說,他不指望孩子以后能把家里投入的教育"本錢"掙回來,但是還是希望他能夠考上一所“差不多的大學”,畢業以后能找一份“坐辦公室”的體面工作。
李先生:我們把家里的積蓄都掏出來了,為了讓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學,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