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在出艙口揮手。當日17時左右,搭載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返回母船,潛水器同時帶回了蜘蛛蟹和冷珊瑚等珍貴海底樣品。
6月19日,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回到甲板后在接受特殊歡迎禮儀——澆水。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邱建文日前搭乘在南海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在“蛟龍”號30日避風期間,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下潛經歷。
記者:您是如何申請搭乘“蛟龍”號下潛的?
邱建文:此前,我得到“蛟龍”號將有一個航段在南海下潛的通知,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遞交了申請,沒覺得自己一定能被選中。因此,當得到通知去無錫培訓時,我很興奮,終于有機會可以目睹和體驗深海生態系統的景象。
到了船上,能不能下潛由天氣、個人身體狀況等多種因素決定,有擔心自己會下不去,白來了。當得到通知讓我下潛時,期盼的感覺更強烈,因為我以前只在書里和電影里見識過深海,實際是什么樣子卻從來沒見過。
記者:您在下潛過程中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
邱建文:下潛當天,8時40分左右,進到“蛟龍”號里感覺挺悶熱。看儀表盤發現溫度是29.7度,感覺像三十五六度,潛航員和我都在流汗。關了艙門后,下吊過程很順利。原以為下到海面會顛簸,我抓緊了坐墊上方的扶手,但實際上沒覺得顛簸。
一開始窗外很光亮,海面一道道白色的光柱平行地往下照,背景是藍色。下到四五十米就沒有光柱了,艙內也只有儀表盤亮著。潛航員打亮了外頭的燈,我看到一些很小的水母,類似于水蚤的橈足類,還有大顆灰塵狀、亮亮的顆粒,就像陽光照進屋子里一樣。在潛水器探照燈光中,它們就像繁星一樣。
下潛速度大約每分鐘35米,潛水器很穩,因為是無動力下潛,只能聽見說話的聲音。開始我不太敢跟潛航員說話,他們在跟上面聯系,看儀表盤,后來三個人就聊起來了。最終我們落在了一個1300多米深的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