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中國勞務派遣“臨時工”迅猛增加用工“雙軌制”遇變革節點
新華社記者袁軍寶 席敏 興越
目前,在中國的國有企業、機關和事業單位中有大量的“臨時工”,作為和“正式工”相對的一種勞動者,他們往往拿著偏低的工資,大多沒有升遷機會,從而不時引發社會矛盾。從下個月起,修訂后的《勞動合同法》開始實施,用工“雙軌制”將面臨重要變革節點。
近年來,以勞務派遣為主的“臨時工”在中國各地迅猛增加。據中國總工會的一項調查,全國被派遣勞動者人數2011年達到約3700萬人,占到國內職工總數的13.1%。
“在濟南一些單位派遣人員比例達到60%到80%,如一些加油站里的絕大多數員工都沒有正式編制。”濟南萬家盛世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萬忠說,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國有性質單位編制受到嚴格限制”。
長期研究人力資本的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侯風云認為,中國“體制內”和“體制外”之間的工資差距已造成明顯的收入分配差距,傳統的“僵化”用人管理機制還影響到市場活力,需要加快改革。
“臨時工”泛濫現象引起中國管理層的重視,去年年底修改的《勞動合同法》,把勞務派遣這一用工形式明確界定為“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并明確指出“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的崗位;輔助性工作崗位是指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
中國前程無憂網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說,企業使用勞務派遣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降低用工成本。“新政”意在規避一些不合理用工現象,鼓勵企業走長期用工的路子,提倡公平合理的用工環境。
但專家認為,從短期來看,中國的勞務派遣人員還難以大幅減少。萬忠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近年來增長較快,此外目前中國外貿出口、投資增速明顯下降,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企業普遍面臨經營壓力。
記者在一些中國勞務派遣公司網站看到,“派遣至國有大型石油工程工作”“派遣至日報社工作”等招收勞務派遣人員的啟事絲毫沒有減少,招聘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崗位都是“長期工作”,而對臨時性勞務派遣工作崗位“不超過六個月”等規定毫不在意。
然而一些企業在“新規”壓力下,已開始進行業務模式的變革——以勞務外包代替勞務派遣,即把業務外包出去,從而避免了“勞務派遣”。
但一些業內專家認為,這種形式并沒有對收入差距產生明顯改革。由于直接和勞務外包公司簽約,“臨時工”的工資將更為市場化,工資降低現象就可能發生,“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命”的現象在本質上仍存在。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倒逼”出來的業務模式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某些領域的專業化分工、對用工制度市場化改革起到積極作用。萬忠說,“這是一種業務的新方向”,勞務外包可以擴展到政府服務等更多的領域,實現專業化分工及“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
專家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正受到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制約,如何既能保持企業競爭力,又保障勞動者權益,需政策不斷調整規范。長期來看,繼續加大壟斷企業市場化改革,增強機關、國有企業用工能進能退的“自由度”,從而縮小體制內外工資差距,是破解“同工不同酬”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