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范圍再度擴容: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的試點范圍,將由現行12省市擴至全國。“營改增”的進一步提速,充分體現決策層準確把握宏觀經濟的政策框架,適時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快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決心。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實施“營改增”,是推進制造業升級、解決服務業發展滯后問題的重要措施。通過打通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能夠促進工業領域專業化分工,做大做強研發和營銷,使企業結構從“橄欖型”真正轉變為“啞鈴型”,產業層次從低端走向中高端。
減輕稅負,有利于穩增長
“營改增”解決了重復征稅,完善了稅制。這是最基本的一條。實現從“道道征稅、全額征稅”向“道道征稅、道道抵扣”的轉變,優化了稅制結構,從而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稅制環境,對減輕納稅人負擔。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
2013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在此背景下,此次“營改增”擴圍通過直接減輕絕大多數企業稅負,直接改善企業利潤率,對整個產業鏈乃至社會釋放出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傳導與輻射效應。
據稅務部門測算,截至目前各地已確認試點納稅人104.26萬戶,其中交通運輸業47.71萬戶,部分現代服務業56.55萬戶。2013年“營改增”將為企業減稅1200億元。據財政部部長樓繼偉透露,中國將在一兩年內將增值稅推廣至全部服務業,特別是將把不動產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預計屆時整體減稅規模將達9000億元。
直接為企業減負,對于穩增長、促就業的效果十分明顯。
王軍介紹,2012年,“營改增”因素使上海市經濟增長增加了0.6個百分點左右;專家測算去年一年因為“營改增”增加就業14萬人。在“企業減稅—成本降低—經濟發展—就業擴大—收入增加”這一良性循環關系下,王軍說,“‘營改增’這個活生生的好例證,讓人們深刻理解了一個道理,即改革是最大的紅利,制度創新是紅利的源泉。”
中央政府通過堅定推進“營改增”改革,釋放改革紅利,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傳遞謀求有質量增長的調控思路,更加契合了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更加吻合可持續增長的要求。
促進結構調整的政策利器
“營改增”不僅是完善稅制的重要措施,還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于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制造業主輔分離和轉型升級,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
樓繼偉認為,“營改增”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既要充分認識“營改增”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促進企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要充分認識“營改增”在促進科學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的重大戰略意義。
2012年1月1日“營改增”率先在上海啟動試點,通過試點,上海市2012年第三產業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達到60%,信息傳輸與計算機軟件業、現代服務業、新型服務業均呈現了比較良好的發展態勢。數據凸顯“營改增”為上海市產業結構優化帶來的明顯效果。
“營改增”為何能夠具有如此“魔力”呢?原因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營改增”政策的出臺強調和體現了稅收中性原則,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促進企業改進經營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業為最大化享受稅收優惠,也必然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借力政策利好加快企業技術設備升級,進而優化整個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而放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營改增”通過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通過促進制造業主輔分離和轉型升級,也將進一步助推中國經濟實現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意圖。
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導火索
改革再度提速,不僅點燃了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導火索,并有可能成為新一輪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和主線索。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
高培勇認為,“作為財稅改革的重頭戲,‘營改增’將倒逼整個財稅體制改革,帶來包括地方主體稅種重建,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以及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等一系列重大變化。”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對此也持一致看法,他表示,隨著“營改增”試點逐步向全國各地和全部行業擴圍,需要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分配關系,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完善預算收支管理制度。
“牽一發而動全身”,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許多難題,都離不開以財稅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為破解前提。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局面下,中央政府加快推進“營改增”擴圍,正是向全社會發出了堅定改革的積極信號。
“營改增”擴圍是國務院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時刻,從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出發作出的重要決策,促進了社會分工和協作,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順應了以制度創新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客觀規律。更加凸顯中央政府穩中有為,奮發有為,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釋放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堅定決心。(邱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