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楊燕綏教授提出了延遲退休方案:退休年齡不變,但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推遲到65歲。招致公眾的猛烈抨擊,因為在退休與領取養老金這段期間,退休者沒有經濟來源,難以維持生活。于是,這位教授又給這個方案打了前述這個“補丁”,這個“補丁”還是包不住延遲退休方案的爛窟窿。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退休的老人數量驚人,有那么多養老院能夠安置消化這些延遲領養老金的老人嗎?安置消化不了怎么辦?事實上,這些退休了的老人勞動力早已透支,多病纏身,干不動了,本身就需要別人照料,讓他們再去干園丁、做飯、洗衣等活,還有人味嗎?即使一些老人能干,但如此一來,退休還有何意義?能干,何必退休?還要正視的是:大多數退休老人收入低下,錢包羞澀,缺乏足夠的儲蓄度過養老金延遲發放這段時間,這些老人靠“喝西北風”過活嗎?楊教授拋出“補丁”,是否考慮過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訴求與感受?分明不接“地氣”,是閉門造車,有游戲化之嫌。這折射了當下一些專家學者脫離實際做研究的弊病,該叫停了!
退休了,就得按時領養老金,天經地義,沒有什么可商量的,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之一,是貫徹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養老金有缺口,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解決。通過延遲發放養老金的方式來堵窟窿,是變相扣克養老金的損招,是旁門左道,有悖科學發展觀的要求。